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 第12节(第3/3页)



  儒家学说也不怎么探讨语言、概念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常常是suppose别人都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别人对某个词的理解都跟自己一样,或者管你的理解一样不一样,我就这样说了,你懂不懂是你的事。

  孔子的《论语》里有这么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他老人家就这么说了,既不定义女子是指谁,也不定义小人是指谁,他的弟子在记录他的高谈阔论时也不做个解释,就那么一记,又搞得后人争论不休。

  有人说这表明孔子对女性的歧视,说女人跟小人一样,最难伺候,跟他们亲近吧,他们就不尊重你,跟他们疏远吧,他们又怨恨你。有人说孔子不是这个意思,“女子”是指那些舞女,还有人说“女子”是指某人的老婆。但不管“女子”是指谁,既然孔子没有指明是在说舞女或者某人的老婆,那理解为泛指所有女子也没错。

  还有人把这个“与”解释为“给予”,于是把这句话理解为“如果把女儿嫁给小人,那就麻烦了,跟他们亲近吧,他们就不尊重你,跟他们疏远吧,他们又怨恨你”。这些人还用孔子的私生活做例子,说他不可能歧视女性,因为他在外游学多年,只有家中一妻,而没有纳妾。但我们知道这不能说明什么,孔子不纳妾,也可以用来证明他觉得“女子难养”。家里有一个老婆就“难养”了,干脆躲出去游学,你还叫我再纳一个“女子”,岂不是更“难养”?不纳!

  不管孔子本人说这句话时,是个什么意思,几千年来的popular理解就是女子跟小人一样讨厌,近不得,远不得,这无疑成了男尊女卑传统的思想基础,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又是这句话的始作俑者,这口黑锅背定是该他背的了。谁叫他不把话说清楚的呢?不相信word的人,往往受到WORD的惩罚。

  以儒道释三家学说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精神,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并因此产生歧义,引起误解。这给搞这方面研究的人提供了一个饭碗,使他们总有事可做,但给我们这些不想搞这方面研究的人带来极大麻烦,因为随时可能被卷入争论,耗时耗力,最后发现是老祖宗们自己没说清楚。

  人们受中国传统精神的影响,常常是儒道释三家精神的组合,有的只信一家,有的信两家,三家混成的人也不少:年轻时积极求功名,争取在社会的阶梯上往上爬爬;求不到功名了,就转信与世无争;等到人老了,或者受了重大打击,连与世无争都不能安慰自己了,就诵经念佛,忘却今生的苦恼,一心期待来生。

  儒道释三家对男女之间的爱情都没有费心论述过,更不用说把女性当作光明、美好、善良、正义、智慧、慈爱等象征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封建礼教对女性是极端歧视的,提倡的是“三从四德”,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如果丈夫死了,又还没儿子的话,那妻子最好是殉夫,至少不能改嫁。就算还没过门,只要许给人家了,订婚了,女子也应该守寡,俗称“望门寡”。

  我认为老三和静秋的爱法没有受“中国传统精神”的影响,我就不在这里“证无”了,如果你不同意,请你“证有”,你只要拿出一个例子来证明老三和静秋的爱法受了中国传统精神影响就行了。

  “精神”说了,下篇说“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