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这是朱三太子吗?这是康熙的贞节牌坊!(第3/4页)

接着他又对玛祜道:“玛抚台,麻烦您安排八百里飞递把咱们的折子和这份证据一起送去北京请皇上御览!”

“好,好,本官马上安排!”

……

紫禁城,南书房。

当金巴泰、索额图、明珠、对喀纳、李霨、魏裔介、杜立德这几个内阁大学士和熊赐履、陈廷敬这两个翰林学士都被叫到南书房内的时候,就看见康熙皇帝那张沉了好多天的麻脸上终于露出了那么一丝欣慰的笑容。

这些大学士和翰林学士都不约而同地吐了口气。

自打“苏州之乱”的消息由八百里飞递传来北京,康熙那张麻脸就一直沉着,虽然没有在众人面前大发雷霆,但是谁都能感受到小皇帝的怒火。哪怕昨天传来了苏州城被完全收复的“捷报”,康熙都没露过什么好脸色——苏州被收复有什么用?鳌拜还是跑路了!

而且朱三太子这么一闹腾,原本束缚着吴三桂的大义名分和汉奸恶名,可就都发生变化了——不是吴三桂没有恶名了,而是造反的老大从吴三桂变成了朱三太子!

可是今儿,这小皇帝怎么露出了笑脸?难道那王永康真的是朱三太子?

七个大学士和两个翰林学士正跪在地上琢磨呢,康熙皇帝已经笑着开口了:“现在基本上可以确定了,王永康就是朱三太子,哦,或者说是明朝的定王朱慈炯!”

说着话,康熙皇帝就从自己的安吉上拿起一本硬皮金装明黄缎面的折子,挥了挥:“这是朱慈炯的玉牒……是从王永康居住的拙政园里面搜出来的!

朕已经让人核对过了,这玉牒的材质、字迹、内容和宫里面藏着的前朝遗留下来的朱慈炯的玉牒完全一样!所以王永康就是朱慈炯无疑了!”

这份玉牒本来就是真的!依着明朝的制度,用来证明皇子身份的玉牒向来有三份;一份藏在宫中,一份由锦衣卫收藏;还有一份则交由皇子本人收藏。

而从拙政园搜出来的这一份玉牒,这是由锦衣卫收藏的那一份……当年这份玉牒落在了杨起隆的父亲杨进忠手里。

后来,杨进忠又从金玉环那里得到了本属于朱慈炯本人保存的玉牒。

而陈永华、常明月找上杨起隆,就是为了拿回朱慈炯的那一份玉牒。这样他们就能更容易捧着这位真朱三太子在东南搞事了。

康熙并不是清楚其中的缘由,这会儿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人坑了,还颇为得意地说:“这次虽然没有抓住鳌拜,但是抓到朱慈炯也不亏了……另外,吴三桂的阴谋也给朕撞破了!

如果不是江苏巡抚的标兵打草惊蛇,迫使朱三太子和鳌拜提前举事,而是等到吴三桂在云南举兵时一起联动,朕可就真正被动了。”

这倒真是!

如果吴三桂和朱三太子一起举事,两相配合,那康熙可就要首尾难顾了。

七个大学士和两个翰林学士一起应景似的呼喊道:“皇上圣明,皇上洪福齐天!”

康熙麻颜大悦,一脸的得色,笑着问:“都说说吧,朕应该如何对待这个朱三太子?”

“当然是优待了!”中和殿大学士金巴泰回道,“皇上,优待崇祯苗裔那是先帝立下的规矩,是为了收天下人心。如今吴三桂磨刀霍霍,江南人心不稳,正好利用优待朱三太子的机会让天下汉人都知道我大清圣主的心胸和气量。”

康熙点点头,心想:朕是孝子,就得听阿玛的话。可朕的那个和尚阿玛当年是怎么整治崇祯太子的?

保和殿大学士李霨是汉人大学士的头头,这个时候当然也得表态:“皇上,臣以为您不妨昭告天下,就说找到了崇祯皇帝的三子,现在要把他接到北京,封他个侯爷,让他世袭罔替。这样天下汉人就知道您的恩德,就不会再想着反清复明了。”

哦,原来天下汉人都在想着反清复明啊!康熙心说:朱三太子此贼断不能留啊!

康熙微笑着点头,然后又将目光投向了在场的另外两个汉人大学士。

“皇上,”和李霨同样位列保和殿大学士的魏裔介也马上表态道,“臣以为不妨给朱三太子封个王,再抬个旗籍,以后圈在北京城里头,让他吃喝玩乐一辈子,也好叫天下汉人知道我大清的圣德。”

明朝崇祯年的进士,“贰臣大学士”杜立德是三个汉人大学士当中最谨慎的,刚才一直在偷眼看着康熙的表情,发现这小孩子皇帝麻颜带笑,也觉得优待朱三太子的办法挺好的。于是就上奏道:“皇上,臣以为这个真朱三太子就是个彰显大清圣德的牌坊,只要牌坊一立,吴三桂就再没起兵造反的名分了。就凭他杀了永历伪帝,天下汉人就不会跟从他,除非他能扛起朱三太子的牌子。可这牌子到了皇上手里,他还能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