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终罢西征(第3/3页)

秉政多年,刘旸可太清楚那些官僚的本性,真要来这么一招,到了地方,怕用不了多久,便又变成一项弊政了,“捐款捐资”,稍微操作一下就可以变成一项杂税名目,而收上来的税,大概率是不会用到名义上的安西的。

河陇的弊政,与这是大出一辙,兰州刺史王龙就是这么干的,用支持西征名义筹集的大量物资、款项,投在安西的不足一成,余下九成都被上下一干人等给分干净了……

也正因有这些经过充分考量、权衡的措施,对于此次停罢西征之政的决议,刘皇帝才没有多话,而是默认支持。如今,对王明的任命,就又一次考虑到老皇帝的感受了,刘皇帝也体会到了那份尊重,那张丑陋的老脸上,自然露出笑意。

瞥了刘旸一眼,刘皇帝说道:“王明国之重臣,清廉干练、劳苦功高,河西之弊,他固然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但闹到如此积弊祸民,定是那些贪腐蛀虫的原因,这些情况,你是要看得明白了。

当今朝廷高层,允文允武的人,实在是不多了,王明就是一个。以他的资历功劳,也早就可以登堂拜相了,是朕把他压着,让他在河西给朕补漏。

这些年,河西若没有王明,刘旻那小子在安西,岂能取得如此成就?

朕对王明,是有亏欠的,就是京畿之任,也不算多高!”

听老皇帝嘴里满是对王明的认可与赞赏,刘旸心中也不禁生出点点涟漪,要知道,当年刘皇帝可还严厉申斥过王明,差点将之免官夺职。

如今的这份信任与看重,在刘旸的解读中,恐怕还是那个问题,西征的“缘起缘灭”,刘皇帝在意的,还是他自己的颜面与权威。

不过,从他的态度来看,自己此番与赵普的处置,是判断对了,甚合上意……

“臣与王公有过几次谈话,在施政、驭民之策上,确实经验丰富,有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刘旸微低着头,谦逊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