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六章 第三帝国的未来(二)(第2/4页)

此战发生的同时,罗马帝国五个东部军团进抵帕提亚帝国西部边境,武力威胁帕提亚帝国,做出一副要全面开战的架势。

帕提亚帝国面对两面夹击的危机态势。

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几乎是脚前脚后的给帕提亚人提出了最后通牒,如果不答应双方的商业条款,那就等着战争,而战争的结果,必然是要把帕提亚的皇室高层全部毁灭为止。

对,就是把你们整个皇室高层全部屠戮一空。

怎么样,答不答应?

其高层左思右想,实在是没有任何办法,最后选择向汉帝国妥协,答应了刘备的要求,接受了对汉帝国的最惠国条款。

于是汉帝国退兵不打了,罗马帝国也在不久之后退兵。

随后,贞观十一年七月,帕提亚帝国向汉帝国开放国境、商路,将关税压到最低,允许汉帝国的商人进入帕提亚帝国境内经商。

且帕提亚帝国没有对汉帝国国民的执法权,这一权力,属于汉帝国驻帕提亚帝国最高办事处。

至此,丝绸之路被完全打通,汉帝国的商人获得了事实上从玉门关和阳关出发之后直接抵达罗马帝国的可能性,尽管在此之前并没有任何一个汉帝国的商人做到这一点。

而且海上丝绸之路被打通之后,陆上的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也随之下降,不再唯一。

不过当时,海上交通能力还是偏弱,且路上沿线还能经过西域诸国和帕提亚帝国,能够做更多的交易,所以陆上丝绸之路还是得以保留。

罗马帝国也随之派遣商人进入了帕提亚帝国,直接与汉帝国的商人在帕提亚帝国境内展开了贸易,双方把帕提亚帝国当成了市场,帕提亚帝国从二道贩子沦为了交易场所。

不过因为他们提供的商业保护还是很到位的,所以这个税收,这点辛苦费,两大帝国还是愿意给的。

所以从此以后,帕提亚帝国虽然无法依靠二道贩子的身份过上从前那般奢侈的生活,但是基本的温饱还是能维持的。

对此,帕提亚内部有一些不满,因为利益受损的原因,其内部的贵族接二连三的掀起了一些针对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行动,全部以失败告终。

而这些反抗的贵族被剿灭之后,帕提亚帝国的高层政治也渐渐失去了独立自主性,开始朝着傀儡、买办的方向发展。

贞观十一年往后,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交际就变得频繁了起来,随着两大帝国的贸易往来日渐频繁,两大帝国贸易沿线的一些地区也变得繁荣了起来。

与此同时发生的,是汉帝国逐渐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建立起了临时基地,并且开始修建港口、军营,朝着半永久乃至于永久性质的驻军营地发展。

沿线各国倒也有对此产生质疑和不满的,但是在汉帝国军队压倒性强大的武力威胁之下,这种不满和质疑直接演变为了灭国之战。

一些沿线小国根本没有什么国力,连一些西域小国都不如,汉军不过出动三五百正规军,直接就打成了灭国之战,事实上完成了对当地的占据。

于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从贞观十一年到贞观十三年,两三年间,汉帝国建立起了十几个临时基地,并且修建了简易的军营和港口,方便商船队往返经过时休息之用。

随后,这些临时基地内部也开始开辟农田,开始朝着日常生活的自给自足发展。

汉帝国国内甚至为此开始高薪聘请专业农民前往当地展开“职业垦荒”行动,按照五倍至七倍的月收入招募人手,一期三年,到期可以回家,也可以续期,如此,很顺利的招募了一批胆子大愿意挣钱的农民。

这些职业农民的加入,给汉帝国的海外基地发展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贞观十三年,汉帝国国内国外发生了两次战事,国内是扬州剿匪作战,关羽成功建立起来的江南水网在这一次的剿匪作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扬州境内的山越虽然有着地利的优势,但是一来汉帝国多年招募流民回乡种地,以优厚的政策吸引到了很多想过安生日子的人回去种地,极大的削弱了山越流民武装集团的势力。

二来,那么多年了,汉军也对江南的地形、气候完全适应,而且此番作战还是山越方面主动发起的,所以关羽自然是揍他们没商量。

这场战争很快就结束了,已经无法适应时代趋势的山越流民武装集团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被汉军全部剿灭,最后一座山头都被猛火油罐烧了个光秃秃,一点不剩,扬州正式进入了和平发展期。

而第二场战争,就是对日本作战。

刘备派去日本列岛上找黄金的东园密探团队很顺利地根据本地人的指引找到了大量银矿,虽然还没有找到传说中的金矿,但是数量巨大的银矿足以让缺乏贵重金属的刘备眼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