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变化(第2/3页)

从城隍庙出去,三人在商业街中闲逛。

“卖报!卖报!城隍庙将铺设整个吴州!松平乡爆发诡祸,遭土地神镇压!”报童挥舞着手中一沓报纸,奔跑着叫卖道。

“听说,这报纸还是太上首创,卖报的报童,大多招自修建的孤儿院。”

姜琛感叹道:“此乃善政啊!”

“的确。不过,报纸能出现,在我看来,还是科学院改良了造纸术,将纸价变得极为便宜。”

王充想起自己读书时的艰难,轻轻一叹,畅想道:“说不得,不用二三年,一本书的价格将降低七八成,越来越多的人都有书可读。”

“是啊!”

李世文脸上带着难言之色,这是打破了世家大族对知识的垄断,也是他说将来科考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的原因。

……

三人都不是缺钱的人,李世文自不必说,姜琛、王充也有俸禄,闲话着,各要了一份报纸。

他们正准备去往一处茶馆,坐下看报。

半路,遇到一些人在路边安装什么东西,一问之下,得知是一种名叫‘聚灵路灯’的东西,将先在商业街试点铺设,若是效果不错,将推广开来,让整个建业城晚上亮起来。

得到答案,三人面面相觑。

好一会儿。

姜琛才一拍脑袋:“我想起来了,除了科学院,近来,不是还组建了一个神秘学院吗?这应该是神秘学院的成果。”

“应该是了。听名字,这聚灵路灯,应该涉及到灵气、微型阵法。”王充猜测道。

“这做了官就是不一样,姜兄、王兄,你们的消息渠道,都比我还灵通些了。”

三人闲话着,去往路边一处茶馆。

“小二,你这里有什么茶?”

“三位客官,那可多了。咱吴州的红草茶、茅根茶……宜州的……”

小二如说相声般,口中咄咄咄咄,一连说出二三十种:“若是下旬客官过来,说不得,又要多出三五种呐!”

最终,姜琛要了一碗云州紫尖茶,王充要了一碗宜州酥油茶,李世文则是要了一碗越州青菊茶。

“不瞒姜兄、李兄,我少时家境穷苦,每年年前赶大集时,就希望喝上一碗酥油茶,肚子里沾些油水。”

王充咂了一口,脸上满是满足:“就是这个味儿,家乡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啊!”

“王兄,你中榜成了官,好日子还在后面呐!”

李世文笑道:“咱们三人,喝了三州的三种特色茶,也是有趣。”

“是啊,以小观大,可见朝廷策略,以降卒修建驰道,沟通各州往来……要想富,先修路,这话不假啊!”

姜琛唏嘘不已。

三人闲聊一番,看看报,听听外面的闲谈,倒也惬意非常。

茶馆,中途一个说书人来到,说了一个《土地神记》。

故事主人翁,是一个书生,倒是让三人很有代入感,不知不觉就代入了那般奇幻经历,跟着见识死后的世界。

只是,说书人讲故事时,添油加醋,烘托气氛,一半个时辰,才讲了半个篇章,让听众心痒痒不已。

傍晚。

三人从茶馆出来,还专门找了个书铺,各自买了一本《土地神记》。

“一个大钱,从大广场坐到北大门了,途经……”

一凉宽敞的四轮马车上,车夫在吆喝。

“公共马车?听闻也是太上发明的,王兄、李兄,咱们去体验一番吧?”姜琛提出。

“那就去吧!”

三人坐上公共马车,看着宽敞明亮的车厢,皆是微微颔首。

此时,他们回想起一天所见所闻的种种,心中都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放在以前,这番经历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在三人眼中新奇的种种,其实在方锐眼中,只若平常,还会觉得远远不足;虞云澜、李曌也只是看个稀奇;可放在姜琛三人视角,乃至更底层,却能感知到那种深入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化真大啊!”姜琛感叹。

“的确,一天一个样,此为陛下之功。”

虽然民间常有声音,这都是太上在背后指点,但,如此盛世的前兆,王充认为女帝同样功不可没。

“时代变了!”

李世文也是由衷叹息。

对此,他是极有发言权的,当初唐三唐家,牵连出针对遗老遗少的事情,他家就因为建国后遵纪守法,并未遭到清算。

可见,南虞还是包容的,只要不触犯律法,就不会遭到刻意针对,是有一个有原则、有秩序的国家。

马车哒哒而过,车厢外的街道,偌大的建业中,无论官员、百姓,各安其所。

此刻。

夕阳西下,黄昏如火烧的霞光,照耀千山万水,山河仿佛在燃烧,一片安静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