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修习道家内功(第2/3页)

而刘富贵手里提着的公文包,却是这个时期,还不是太多见的人造革的。

这种人造革公文包,没啥优点。

它就是比别人在公文包更亮,贼亮贼亮的!

走在太阳下,还会反光……

只不过由于刘富贵手里,提着的这个人造革公文包,还属于早期产物,质量也不是太好。

亮倒是够亮,明晃晃的。

只是公文包边角上,已经有了明显的磨旧痕迹,这让刘富贵的光鲜度黯然了不少……

真正好一点的人造革,得等到六五年,东洋的可乐丽公司才能研发出来。

如今的刘富贵,派头十足。

他时时刻刻以“参与改良打谷机的关键技术人员之一”的身份,日日夜夜都蹲守在铁器社里,亲自指导着打谷机的制造。

只可惜,百密一疏。

刘富贵没想起来给他自己弄一盒名片,装比度又得扣去3分。

别看刘富贵儿给自己安上去的身份很高,但人家的姿态却摆得很低。

他一边给铁器社的那些技术员、铁匠们陪着笑脸,一边不停地给人家递烟。

现在的刘富贵,兜里成天都揣着好几包烟呢!

在他兜里,顶好的香烟有“大前门”,这包烟,是用来给铁器社的负责人发的。

好烟有“红梅”、“翡翠”,这是用来和铁器社里的技术员、车间主任之类的管理干部们,拉关系用的。

刘富贵身上,最差的也是1角7分钱一包的“蜜蜂牌”香烟,这是拆来给那些铁匠们抽的。

有姬续远托的人,向铁器社打过招呼。

现场有八面玲珑的刘富贵盯着,总共5台打谷机的制造,进展飞快。

同样作为“改良打谷机的参与者之一”的罗旋,这段时间里,也就只去铁器社里露过一次面。

罗旋这是想去看看:打谷机那个大滚筒,和框架之间的连接处,是否能够在没有轴承的情况下,也能保证打谷机的正常转动?

显然,罗旋还是低估了群众们的创造性。

在没有现成的工业轴承可用的情况下,铁器社的技术人员开动脑筋、另辟蹊跷。

连接处,技术员在框架上做出来一个凹槽,里面放上自制钢珠。

然后将大转筒那根拇指粗的铁轴放上去,抹上工业黄油,一个土法轴承就算做好了。

这样做出来的打谷机滚筒,虽然没有使用轴承,但照样能够转的飞起!

至于手摇式玉米脱粒机。

由于铁器社先前已经有了一次制造的经验,再加上脱粒机的结构,比起打谷机简单的太多了。

所以,制造几十台手摇式玉米脱粒机,甚至都不需要动用铁器社里面的那些高级技工。

就一名老师傅,带领十来八个学徒工,就能很顺利地制造出来。

打谷机和脱粒机的制造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也很快。

而与此同时,邱桂英、邱小刚两姐弟,每天放学之后就会来罗旋的宿舍里、或者是去南华宫的偏僻院落中,用小推车推上2,30斤玉米。

她们会替罗旋把这些粮食,给送回生产队里去。

等到第二天一大早,两姐弟又会把小推车,给罗旋送回学校里来。

天天替罗旋跑腿,哪怕是遇到星期天,星期六,邱小刚也从未间断过。

因为他只要罗旋跑上一次腿,就能得到一斤玉米碴的粮食,作为报酬。

刚一开始,邱桂英还不愿意收罗旋给的粮食。

但被罗旋威胁她:如果不答应自己的条件,自己将让她立马归还那条裤子的钱和布票!

最终,不想当喜儿的邱桂英,也就只好选择了屈服。

空间里的玉米颗粒,要比外界的大。

为了不被别人看出端倪,罗旋还特意抽出一点时间,在空间里面去装了几十斤玉米。

然后送到水磨房里去,掏钱将它磨成碎末。

由于红星乡还没有通电,所以就没有使用电动机的粮食加工坊。

这种水磨房里面,磨出来的玉米颗粒比较粗砺。

若是让罗旋吃的话,肯定是满脸的嫌弃:放着白花花的大米不吃,谁会去遭那罪!

但对于严重缺乏粮食、时常忍饥挨饿的邱桂英、邱小哥两姐妹来说,这每天1斤的玉米碴,已经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了。

尤其是罗旋空间里面种出来的这种玉米,它带有那种软玉米的味道在里面。

而且这种玉米的含糖量,也比普通玉米高很多。

入口软弱,吃着甘甜。

这才吃上几天,邱桂英和邱小刚的脸色,已经开始变得有点红润起来。

这一天,5台打谷机、22台手摇式脱粒机终于做好了。

华阳老道望着摆放在后院里面,被他的徒儿们洗刷、擦拭的干干净净的一排机器,不由喜上眉梢,“不错不错,有了这些机器,社员们就可以省下不少的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