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扎根(第2/3页)

辽国能和北宋打那么久,经济未崩溃,辽东地区农耕业大发展功不可没——东京每个州的官仓都有二三十万石存粮,收新粮,出旧粮,还可借贷给百姓,收息二分,可见管理非常完善了。

把辽国看作是游牧政权,那得多蠢才会有这种想法!

“现在有多少地?”邵树德问道。

“六十亩。”农人答道:“官府分的,都是生地,刚把地里的石子捡掉,灌木树根挖掉,杂草除掉,今年来不及耕种了,还得朝廷发给口粮。”

“缺什么吗?”

“农具很缺,还缺耕牛。”

“只能慢慢解决了。朕打下渤海后,尽收渤海兵器,复开铁矿,冶炼农具,都会有的。”邵树德说道:“朕亦知马耕不太可行,但如果实在乏牛,也只能勉为其难了。百废待兴嘛,都担待着点,至少六十亩地是真的。”

农人听后也笑了,道:“地是好地,年年都可以种。”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而言,农民是有天然的冲动一茬接一茬种下去的。但大夏北方的主流是两年三熟制,即两年之内只能收获两季主粮,外加一季收成很低的杂粮。如果地瘦得厉害,有时候这一季杂粮也省了,休耕。

农民们不是不知道人畜粪便的作用。事实上农村的小孩经常出去捡粪,有时候甚至会争抢起来。但在没有化肥的情况下,这点人畜粪便是远远不够土地恢复的——简单来说,量太少了。

所以,他在看到东北的黑土地之后,才这般欣喜。地肥不肥,不用你说,他们种了那么多年地,抓起来看看就知道了。

“桑麻之事,可有什么想法?”邵树德又问道。

“村里有一户高丽人,会桑麻。又有一户契丹人,也会种桑养蚕。”农人答道:“他们那蚕与曹州的蚕不一样,有点门道,得空得多瞧瞧。”

邵树德点了点头,道:“高丽人确实擅长种桑养蚕,跟他们学没错的。”

其实契丹人的养蚕织布技术也是跟高句丽人学的。

“(耶律)释鲁为树艺、桑麻、组织之教”,说是耶律释鲁的功劳,其实还是渤海国被俘获的农人带过去的技术。

邵树德去年至营州,到医巫闾山下巡视时,就见到大批桑麻地。一打听,都是阿保机遣人种下的,显然将那边作为桑麻基地来发展了。

“桑麻之外,山里面还有些野货,农闲时分可去采集,售卖给商徒,也是一份收入。”邵树德说道:“曹州地平旷,没什么山,你亦可寻人打听打听。”

曹州何止“没什么山”,那就是纯平原。

事实上即便有山,经过千百年的开发,野生动物、山野货等资源也大为减少。

当然,这个减少也是相对的,比起后世21世纪,此时中原的山岭资源还算丰富,但比起处女地来,又不值一提了。

邵树德已经见识过,成群结队的野鹿、黄羊四处晃荡,并不怎么怕人的场景了。

后世开发北大荒时,狍子甚至根本不怕人,直接被人靠近后一棍子打死。

人均资源丰富,这也是一个优势,可以增加农民们的副业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

“陛下可真是处处为我们着想。”听邵树德一直给他支招,农人也感动了,道。

“朕将你们迁来,可不是让你们自生自灭。”邵树德笑道:“你们的日子过得越好,朕越高兴。扎下根来,生他一堆孩子,将这片土地全占下。”

邵树德身旁的女人们尽皆脸红。圣人倒是生了一大堆孩子,还特别喜欢让别人的妻子给他生孩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邵树德似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又道:“这里和曹州不一样了。你们的生活习惯可能也要有所改变。不过,呵呵,这都不是事。”

农人有些茫然,不知道圣人在说什么。

邵树德笑了笑,没做解释。

自然环境不一样,生活习俗又怎么可能一样呢?历史上契丹从中原掳了不少汉民到东北安置,久而久之,他们在种地之余,也开始学习渔猎。

辽国政府的管治水平还是可以的,适时“驰东京道鱼泺之禁”,使得东京鱼、贝、蟹的产量大增,移民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宽松。

邵树德觉得,如果哪天中原武风暗弱下去了,能承载大量人口的辽东道,因为环境、气候、地理等因素,或许还能大批量提供合格的、有一定技能的兵员。

他站起身,缓缓走上一处山坡,俯视山川。

金灿灿的阳光洒落在古城上。城头旌旗猎猎,随风飘舞,那象征着大夏政权在此地的确立。

古城四周的原野之上,村舍点点。农人扛着铁镐、铁锹,行走在荒草之中,尽力清除着田地里的杂草、树根,准备开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