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框架(第3/3页)

如果政事堂人多了,争执不下,还会诉诸皇帝裁决。

不过已经不错了。

开国皇帝,他能让步,已经很有良心。不过,或许还有别的原因?想要拉拢文人?改变社会风气?

“政事堂以多少人为宜?”宋乐问道。

“暂定为七人吧。”邵树德说道:“门下侍郎两人、中书侍郎两人,另外三人,我来定。争执不下时,可表决,以人数多寡决定。”

这个举手表决制,以前是没有的,这也是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另外,皇帝其实还有否决权。即某项政策,宰相们自己做决策,并达成了一致意见,皇帝还可以否决。

这个权力,其实相当不得了。有些时候,皇帝会拿它来与宰相们做交易。

“内侍不得入政事堂,六部尚书的品级,重新斟酌一下。”宋乐补充了一句。

邵树德笑了,这是被宦官给搞怕了么?也担心自己直管六部,兼领宰相?

“可。”他说道:“但宰相不得兼任枢密使,文官亦不得出任枢密使。”

“九寺与六部之间的权力分割,还得弄清楚。”宋乐又道。

“宋师何必这么急呢……”邵树德打了个哈哈,道:“框架弄清楚了,其他的都好办。”

宋乐一想也是。

制度基本就这样了,二省六部,皇帝与士人分享权力,共治天下。但枢密院仍然由武夫把持着,这些武夫们的背后,其实就是皇帝本人。

这样也可以了。

只要武夫们不要乱插手民政,文官已经烧高香了。至于兵事——反过来抢占武夫们的权力地盘?只要别以武御文就行了,以文御武,真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