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西路(第2/3页)

本来他甚至以为出不了兵的。可谁成想,在关键时刻,镇内影响力举足轻重的粟特人居然支持他。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或许是看中了丝绸之路转移到南线后,巨大的商业财富吧。

之前回鹘人一直抢劫过路的商旅,如果能讨平,这条路确实会太平不少。

可能也有些别的原因,比如不想看到本地豪族索氏、李氏、阴氏取得大权。

但不管怎样,曹氏、安氏、康氏、翟氏等粟特系大族,以及龙家一系的龙氏,都态度鲜明地发声支持,张淮深又实际掌权这么多年,最终力排众议,确定了出兵这件大事。

东边的消息已经隐隐约约传来了一些。

朔方军已占凉州,大破嗢末,甘州回鹘可汗李仁美率万余众赴凉州,与六谷吐蕃联合,窥伺州城,眼看着又一场大战要爆发。

当然这些都只是出兵的一部分理由。还有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张淮深不好明讲,但大家心里有数。

如今的敦煌城,暗流涌动。

朝廷授予张淮深沙州节度使旌节,确实是一记厉害的杀招。

既让镇内一些人绝望癫狂,因为张淮深确实是正牌节度使了,同时也给予了他们希望,因为仅仅只是沙州节度使,只辖沙州一地。

与其说是恩赏,不如说是教唆。

张淮深看得很清楚,敦煌城并不怎么安全,因为各大家族势力犬牙交错。与其相比,军队还要更单纯一些,毕竟是他多年苦心经营的地方,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也提拔了不少将官。这些人不敢说多忠心,但至少没有害人的心思。

只有掌握了军队,只有领兵在外,才能让一些人投鼠忌器,才能压制更大的混乱事件。

索氏、阴氏、李氏不是傻子,一旦真在城里做出什么事情,异日张淮深率大军班师回来,他们如何自处?

七千五百大军,骑兵超过了三千。离开敦煌后,将一路向东,内线行军三百里至玉门关,附近就是瓜州理所晋昌县(今甘肃安西县苦峪城)。

从瓜州往东又三百里,可至肃州理所酒泉县。

张淮深亲自带着骑兵先行,大将索勋带着步卒及车马在后面慢慢行走。

四月初五,归义军骑兵抵达了肃州,而此时索勋所领之步卒还未抵达玉门关。

肃州刺史、龙家首领龙就亲自出城相迎。

“龙刺史,东面可有消息传来?”甫一见面,张淮深就问起了他最关心的消息。

龙就看着皱纹满面、银丝散乱、一脸风尘之色地张淮深,摇了摇头,道:“只听闻朔方军在凉州城外与回鹘、吐蕃联军相持,其余一概不知,但乌姆主确实尚未回返甘州。”

肃州龙家的实力,其实只比归义军稍逊,咬咬牙,万余兵马还是拉得出的。

龙家部落本焉耆人,吐火罗人后裔。从西晋时期开始,焉耆国王便一直是龙姓:“武帝太康中,其(焉耆)王龙安遣世子入侍。”

国朝在其地设都督府,为安西四镇之一。

安史之乱爆发后三十余年,僧人悟空由天竺回国,途径焉耆停留三月,其国主名龙如林:“次至乌耆国(即焉耆国),王龙如林、镇守使杨日佑延留三月。”

此时的安西四镇,尚在大唐手中。

但随即吐蕃与回鹘之间爆发了对安西的争夺战。回鹘怀信可汗率军大败吐蕃,“吐蕃落荒,奔入于术。四面合围……尸骸臭秽,非人所堪,遂筑京观。”

吐蕃惨败退走之后,曾经被他们控制的焉耆成为回鹘的属国。

但部分焉耆人因为协助吐蕃与回鹘大战,不敢留在当地,于是在国王龙侬廓的带领下,跟着吐蕃一起逃走——嗯,一同跑路的还有曾经居住在北庭的沙陀部落,他们同样是吐蕃的仆从军。

吐蕃人将焉耆、沙陀安置到了北道德论所辖的甘、凉二州。

这对难兄难弟部落定居下来后,龙家部落首领(仍以国王自称)任吐蕃北道德论辖下的陇道将军,沙陀首领朱邪尽忠被授予大论的职位,不过后来又跑路了,原因是:“吐蕃寇边,常以沙陀为先锋。”

焉耆人留了下来,原因是:“神圣赞普见相次,宝贝金帛每年赐。”

两个难兄难弟,一个被当先锋消耗,一个受到赞普接见,每年都给很多赏赐。沙陀人的内心,应该是崩溃的。

吐蕃赞普遇刺,国中大乱后,龙家趁势崛起,控制了嗢末、吐谷浑、党项甚至是吐蕃部落,从归义军手里抢来了甘州、凉州。

后来凉州城被朝廷派兵控制,嗢末又崛起,龙家势力算是被彻底清除出了凉州,不过当地仍留有一些龙家部落,依附于嗢末。

再后来回鹘崛起,龙家势力又被清除出甘州,当地的龙家部落依附于回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