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换票(第2/3页)

又跟沈瑶,包括一边坐着的沈刚道:“你们好好学,人这一辈子投胎不能自己选择,你们投生到这乡下来了,但后边的路可以自己选择,要出这农门就三条路子,一军、二工、三干部,不管是自己做军人、工人、干部也好,或是嫁个军人、工人、干部,无论怎样,努力走出农村吧。”

趁着今天跟两孩子聊起了这事,他也就仔细给沈刚沈瑶分析起他们的出路来,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到处都刷着为社会主义做贡献的口号,可谁又真的甘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无止境的埋头干农活呢,谁又不羡慕城里人的光鲜,沈国忠是D员,可他没有那么多的奉献精神,他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走出农村,能体体面面吃上商品粮。

沈家人对于手脚被腐蚀不甚在意,沈瑶却把这事放在了心上,在脑中搜刮了原主记忆,发现这里有一种套鞋,又叫雨鞋,穿着是不进水的。在田地里插秧,穿上这鞋子至少脚是能受到保护的。

可讽刺的是,这种非常适合农村用的鞋子,村里没几个人买得上。因为这个地方,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布要布票,买鞋要鞋票。乡下的农民,到镇上想买个烧饼也得有一两粮票才行,国家只给农民下发了各种劳动的指标,却并没有发给农民生活所需足够的布票油票和各种票证。

所以,像沈家村,能买得起套鞋的没几个,因为弄不到票,他们穿布鞋草鞋,小孩子光脚的占了多数,到要下田的时候,没谁舍得糟蹋自己珍贵的布鞋,都是赤脚踩进田地里,当然,就是穿着布鞋下田也没什么用。

这些票,从前五奶奶家能有一些,如今,沈瑶印象中有各种票证的人只有城里来的知青。

沈国忠吃过晚饭稍微歇了歇就出去吹口哨通知出夜工了,插秧要效率高,最重要的是提前扯好秧,扯夜秧这活计是另外计工分的,把块状的秧苗扯起来,洗尽根须的泥土,用稻草扎结实就成了一个秧。

队里人扯秧的积极性很高,乡村的夜晚比白天凉爽得多,秧田里挤挤挨挨都是扯秧洗秧的人,手上功夫到家能双手扯秧的老农扯一晚上夜秧赚的工分不比白天少。

等家里人都出去,沈瑶在堂屋里来回走了几圈,想一想出了家门往河对岸去了。队里的知青,白天能出工都已经是难得的了,扯夜秧很大可能是不会去的,不管怎样,去碰碰运气问一问。

知青住的那一排屋子,最外边一间是宋晋诚的,沈瑶想也没想准备先去找宋晋诚,只是准备敲门的手还没落在门板上就被人叫住了。

“沈瑶,你来这里干什么?”

沈瑶回头就看到贺时和徐向东拿着饭盒走过来,看来是刚到沈老六家拿了饭回来准备吃饭,夜色中也看不分明他的神色,她对贺时现在已经不像一开始那么反感,来这一趟本来也是为了找他们,先问贺时还是先问宋晋诚倒是没区别,于是说道:“我过来想问问你们,手上有没有鞋票?如果有的话我想跟你们换几张,用钱或者米。”

贺时心里松了口气,刚才看到她去敲宋晋诚门的那一刻想起了她曾夜里摸进他的屋里,以为她又犯傻了。

鞋票他自然不缺的,他看沈瑶一眼,说:“有,不过我不做饭,拿米没什么用。”

沈瑶只听他说有,眼睛就亮了亮,也听出了贺时话外之音,恐怕对钱和米都没兴趣,问他:“我要三张,你想换什么?不过我们家的情况,能换的东西有限。”

想了想,咬了咬牙说:“有只鸡可以用来换。”

乡下人,除了圈里养的猪,鸡就是最宝贝的了,一年就指着鸡下蛋换几个钱或补补营养,贺时都能感觉到她说这话时的肉疼,笑吟吟说:“那倒不用,到时还我几顿饭就成,你等会儿,我去给你拿。”

说着就越过沈瑶往屋里去了,徐向东也忙跟了上去,一起凑到了贺时屋里,看着贺时从包里翻出鞋票拿了三张又出去了,心里八卦得很。

沈瑶接过贺时递给她的三张鞋票时还有些反应不过来,她是抱着侥幸的心理来问一问的,并没想着能这么顺利。

贺时把鞋票给了她倒没有马上走,而是低低清了清嗓子和沈瑶说:“以后有事白天过来找人,你是女孩子,晚上在家里呆着好些。”

说完又觉得自己莫名其妙操了颗老父亲的心,笑了笑:“快回去吧。”

沈瑶是什么人,只略一想就明白了过来,倒不觉得反感,反而觉得这人其实还挺正派的,她冲他笑了笑,说:“谢谢你啊,等双抢过了我和刚子捞到鱼请你来吃饭。”

贺时笑了起来,应声说:“好。”

等贺时回到屋里,就见徐向东双手抱臂靠在桌边看着他直摇头,他眉目不动,走过去拉条凳子坐下打开自己的饭盒,说:“吃饭,吃了早点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