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河咸海淡(第2/15页)

乐之扬心中有气,说道:“朱元璋就不管管他们……”道衍不待他说完,扯着他离开府门,穿过一个花园,来到假山脚下,看看四周无人,方才低声说:“这是什么地方,怎能直呼皇帝的名讳?圣上百般皆好,唯独宠溺子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若非如此,也不会闹到如今这个地步。”

“什么地步?”乐之扬好奇问道。

道衍笑了笑,反问:“你可知道,方孝孺和耿璇为何对我不留情面?”

乐之扬连连摇头,道衍笑道:“不为别的,只因他们是太孙党,我却是燕王党。”

“燕王党,太孙党?”乐之扬大皱眉头,“这又是什么名堂?”

道衍看他一眼,摇头叹气:“你在朝廷为官,竟然不知此事,真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将来怎么死的也不知道。”

乐之扬笑道:“小弟孤陋寡闻,还请师兄指点。”

道衍说道:“圣上子嗣甚多,大小二十余人,但真正有权势的却不过九个,分别是晋王、燕王、周王、宁王、辽王、谷王、蜀王、齐王、代王。九王各镇一方,戍边卫国,真可谓磐石之宗。圣上的本意,本是指望诸王齐心扞卫社稷,但在太孙而言,诸王势力太大,足以威胁自身。

“前太子去世以后,晋王年纪最大,燕王次之。两人的封地临近北疆,为了抗击蒙古,坐拥强兵,势力最大,太孙对他们也最为忌惮,二王为求自保,各自树立党羽。至于其他七王,资历较浅、势力不足,要么依附太子,要么依附晋、燕二王。好比辽王、谷王、蜀王依附太孙,周王、齐王勾结晋王,宁王、代王和燕王交好。故此九大藩王分为三党,犬牙交错,彼此牵制。”

乐之扬听得入神,问道:“朱元璋也知道这三党么?”

“圣上何等精明,岂有不知之理?前些年他大杀功臣,先杀了晋王党的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又借蓝玉一案,诛杀了不少燕王党的大臣。这两轮杀下来,二王的势力大大削弱。接下来,只要废黜二王,禁锢其身,太孙自然稳如泰山。但圣上为人,外紧内宽,臣子犯禁,格杀勿论,子孙再是不肖,他也百般容忍。晋、燕二王一时削弱,根基仍在,只要圣上不再追究,立马又能恢复元气。”

道衍说到这儿,露出莫测笑意。乐之扬眼珠一转,笑道:“师兄的意思,要我加入其中一党么?”

“而今朝廷上下,若非三党中人,决计无法立足。”道衍长叹了一口气,“你是东宫伴读,本应是太孙一党,可你身为太昊谷的弟子,又是燕、宁二王的同门,今晚之后,太孙党必然将你视为异类,师弟处境,实在堪忧。”

乐之扬沉吟道:“以师兄之见,应当如何?”道衍笑道:“常言道‘响鼓不用重槌’,师弟聪明了得,还用为兄点透么?”

乐之扬心中暗骂。道衍这一番话,分明是为燕王游说,今晚赴宴之举,更是一个大大的陷阱,朱高炽明知太孙猜疑自己,却故意邀约自己同行,纵不遇上蜀王,此事传将出去,“燕王党”的大帽子也要落在他的头上。

乐之扬心中雪亮,口中却笑道:“无怪方孝孺一见我就出言不逊。”

“他出言不逊,倒也不是因为党争。方孝孺自许当世儒宗,早些年,有人荐他进入东宫,不知何故,圣上没有答允。方孝孺耿耿于怀,见你伴读东宫,心中自然不服。”

乐之扬笑道:“他们当我是‘燕王党’,这个东宫伴读只怕也要泡汤。”

“那倒不会。”道衍连连摇头,“你进东宫是圣上的意思,不论什么党,都抵不过圣上一句话。太孙纵有千般的不愿,也只有忍气吞声。”他顿了一顿,笑嘻嘻说道,“师弟放心,你若受了刁难,为兄一定帮你出气。”

乐之扬口中称谢,心中寻思:“这和尚好不奸猾,听他的意思,分明是要让我潜入东宫,做他‘燕王党’的奸细。这主意臭不可闻,蠢猪才会上当。”

两人各怀心思,一时无话。忽然间,远处传来一阵呼叫,跟着脚步声急响,家丁们神气惊慌,举着火把跑来跑去。两人心中诧异,道衍抓住一人问道:“出了什么事?”

“死、死……”那人咽一口唾沫,“死人了……”

“死人了?”两人对望一眼,快步跟在仆人身后,绕过前厅,忽见前方亮如白昼,众人围着一棵大树,举起火把,抬头观望。

乐之扬挤入人群,抬头看去,忽见树梢上高挂一具尸体,血肉模糊,摇来晃去。倏尔一阵风来,吹得尸体转了过来,乐之扬定眼一瞧,如受雷击,心子突突狂跳,脑子里一片空白。

死人正是郭尔汝。这时蜀王赶到,望着尸体,脸色铁青,两眼出火。徐辉祖也张大了嘴巴,郭尔汝是蜀王府的乐师,却死在了魏国公的府邸,一旦传将出去,势必轰动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