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章 大战尾声(第3/3页)

至于丁的范围,男子16岁至50岁为丁。各郡县编造户籍。

其次是对贵族官僚受田的规定:

爵位,自亲王、郡王、开国公(公)、开国侯(侯)、开国伯(伯)、开国子(子)、开国男(男)、国士。

受世袭田,亲王二万亩,郡王一万五千亩、公一万亩、侯八千亩、伯六千亩,子三千亩、男一千五百亩,国士三百亩。

官员,一品到九品,受永业田(私有田),九品得田五十亩,八品得田一百亩,七品得田一百五十亩,六品得田二百亩,五品得田三百亩,四品得田五百亩,三品得田六百亩,二品得田八百亩,一品得田一千亩,而散官受永业田减半——也就是说,一当官,无需贪污,就可获得私田(当然,这仅仅是开国期,以后就没有这样多好处了)。

和许多人一回去,不分时代,就打土豪分田地不同,杨宣凝觉得现在,应该是大大授田才是,现在大量土地还没有开发呢?有的是荒地。

官员只要一跑来当官,也有大量的土地分配,这种待遇实是相当好,也吸引和凝聚了许多人投靠,吸引了大量中小地主知识分子的投靠。

由于按丁授田,因此,大量隐藏在民间的隐户,就会自动跳出来,这对统计和扩大官府的动员和征税范围大有好处,更关键的是,部曲佃户不授田,这就压制了豪强和宗族,以利益来促使他们分家。

“内阁和父亲大人,都大大称善,只是,要达成这个目标,首先要计量土地和人口,因此今年春来是完成不了,也许到明年春耕前,可以完成吧!”李淳风说到这个,立刻眸光发亮。

“恩,授田按照户籍黄册,要仔细,官府、土地祭殿、乡老要配合好,并且实行五户一组,十户一队,百户一村,五户一乡的编制,对县级下面的人口和土地进行全面整顿,切不可有疏漏。”杨宣凝慎重的说着。

他当然知道,没有无线电和汽车火车,就决定了类似中国这样大版图的统治者,根本不可能直接到乡村,也许一时间可以有效,随着版图的扩大,地方豪强和乡老,还是会占有各乡村实际头目的位置,但是有这编制,许多事情就容易多了。

本来历史上,宋元都有此编制,也不算特殊,关键是加强战争机器,扩大税源,当然,也是为了以后对胡教势力和江湖势力的清洗作准备。

更是对北方大乱作准备,北方大乱还有几年,自有大量流民,这还罢了,问题是南北对峙后,其实北方还有数个势力彼此大战,而且就算北方被李阀统一,突厥和李阀的矛盾也会跳上主流。

就算是胡人世家,但是控制了北方,自然就和突厥矛盾尖锐起来,就好比草原上,二个强势部落自然不可共存一样。

最后一次鄙视小强的愚蠢,只要控制南方,那李阀自然不得不和突厥大战,只要好整余暇的等待,不但大量流民涌到南方,而且没有了南方,单靠北方,又要防备南方的李阀,分兵二处,首尾不顾,也无法彻底解决突厥,二方面自然只有消耗战一途。

这样一来,得利的,难道不是南方?等李阀和突厥元气大伤,自可举百万师,一举南下,统一天下,唯一可虑者,其实只有二点。

第一就是马匹,宋朝繁荣之极,在近代之前举世无双,可是失了马匹,北方就算变乱频繁,也没有资本参与,更加不要说取下了。

第二就是一旦繁荣,如果进入二代三代皇帝,那就完了,必上下文风大盛,武风黯淡,所以,必须在杨宣凝这一世,就完成。

达成这个伟业,单飞马牧场的马匹还不足够,要想学习马政法,又怕现在根基不稳,劳民伤财,还必须和内阁商量。

就在这时,李淳风却恭谨上前一礼,才又答着说:“大乱之后易教,好比饥人易食,王上实行此等租庸调制,掌了天下人口和土地要脉,再轻徭薄役,必上下同心,人应如响,霸业可成,臣等先恭喜王上了。”

杨宣凝一呆,指着他,哈哈大笑,心中却寻思,这下李阀连脸都绿了吧,这可是当时唐朝上下,精英几番思考,君臣同计后得出的逆天政策,不然唐朝也不会这样快平定地方,并且恢复和繁荣,现在被自己提前用来,不知道以后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