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人言洞府是鳌宫(第3/4页)

卓王孙仰首往上看,薄薄的海水覆盖在洞顶,洞顶上是一层透明的琉璃状硬壳,将海水隔绝。依稀的光芒透下来,照亮这座洞府。洞府中没有任何火把、灯烛,因为空气在这里面,是如此珍贵。

海面上,风暴肆虐,撕扯出百丈雷电,击打在洞顶。这座礁山极为坚硬,岿然不动。

卓王孙忽然明白了那么多人可以潜藏在水底的原因。

这座礁山实在太大,被挖空了之后,中间储存的空气,可供上百人呼吸几天之用。想必等几天之后,海潮褪去,山顶的琉璃装硬壳就会打开,吸入新鲜的空气。就算退潮的海水依旧漫过山顶,但已不是很深,灌入新鲜的空气不是什么艰难的事情。

令人惊奇的是,如此大手笔,堪称鬼斧神工,旷世难见。营造如此海底洞府的人,抓走小鸾究竟为的什么呢?

洞府里湿气极重,不断有水滴自山顶落下来,被洞里上升的气流搅碎。卓王孙抬头,细碎的水滴正落在他眼中。

仿佛能看到彩虹的颜色。

若不是太过阴冷,这里真像传说中的水晶宫殿。

卓王孙缓缓举步。

那些正在排水的人心底顿时升起一阵冰寒,呼吸随时都有可能终止。他们想扔掉手中的勺子,抓住心口,将心脏挖出,以便能接触到新鲜的空气,但却连一根指尖都无法挪动,只能任由惊恐在他们躯体里肆虐,以苍白如死的目光,目送卓王孙慢慢走过,一步一步走向深邃漆黑的地心。

然后虚脱。

他们心底升起一种莫名的恐惧:这座海底洞府,即将毁灭。

黑色的石阶,仿佛没有尽头,通向深沉的黑暗。卓王孙一步步向下行去。洞府中是那么孤寂,宁静,没有光,也没有一点声音,仿佛这里就是宇宙的尽头。

忽然,他眼前出现了佛。

一只莲花从洞底最深邃处涌出,伴随莲花的,是地,水,火,风。刚诞生的释迦太子站在莲花上,双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九条颜色各异的巨龙自四面八方围住他,吐出清澈的泉水沐浴他。

这不是石像,而是两千余年前发生过的真实景象,不过被时光凝结住了,凝成这一座石雕。所以才能如此动人,只一眼便能令人跪拜。

石雕巨大,释迦太子高三丈三尺,几乎占据了洞府的大半。九龙虽巨,在他面前却宛如虫蚁。

释迦太子的容颜隐藏在洞府最深邃的底处,依旧遍开慈柔。众生所受的一切悲苦,都成就了他的悲悯。他指天指地的双手,不是为了宣示威严,而是慈悲。

卓王孙静静地站在释迦太子的像前,抬起头来。山顶旋下来的水滴,就像是天雨之花一般,曼妙地垂落在太子头上、身上。

卓王孙浅浅一躬。

如果世上真有佛,真能够保佑小鸾的平安,他亦不会跪拜。

他施礼,只不过是在赞叹,人的虔诚,怎会创造出如此伟大的作品?佛,究竟是存在于浩淼的天外,还是工匠的指尖上?

面对如此恢弘的雕像,他轻轻叹息。

而后,缓缓回过。

地底是一座巨大的集市。星光隐微,照出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影。有很多铺面沿山而建,再往上便是一层层凿岩壁修建的民居。中年妇女在买着柴米油盐,年轻姑娘在选着胭脂花线,贵家公子在挑着粉靴绸衣,农夫农妇们在看着牛羊猪圈。华丽的绸缎铺挂满了绫罗丝缎,巨大的饭庄里坐满了高朋贵客,交织的道路上挤满了逛街的人们,就连最寒酸的小摊也不乏人光顾,老板脸上堆满了谄媚而殷勤的笑容。他们似乎习惯了微暗的光线,在这座海底之城中自在的徜徉着,一如海底那些不见阳光的游鱼。集市上人头攒动,喧哗之声甚嚣尘上。

——这一幕,和海面上演出的佛本生故事,何其相似。

卓王孙若有所悟。

两行红灯,在人群中隔出一条狭窄的道路,直通释迦太子像。

——这一幕,和海面上演出的佛本生故事,何其相似。

卓王孙若有所悟。

两行红灯,在人群中隔出一条狭窄的道路,直通释迦太子像。

佛像下有一个幽暗的洞窟。

那是个狭小、低矮的洞窟,秽土成堆,污水四溢。世间一切的垃圾仿佛都聚集在了这里,残食、死鱼、败藻、淤泥堆积如山,发出阵阵恶臭。

洞窟的正中间,是一只七层莲座。莲座用精钢铸就,每一层用一种颜色描绘出莲蕊的形状,七层莲座,便是七彩。一位白衣老人端坐在莲座中心。

老人面容清矍,胡须很长,眉毛也很长,就像是一位鹤发童颜的仙人。他的神情极为宁静,仿佛置身之处并非污秽之地,而是佛陀讲经的众香国。一股淡淡的旃檀香气从他身上透出,竟连四周的恶臭也遮掩不住。片片白羽织成羽衣覆住他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