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七十四章 天枢

唐太宗时期

才刚因为人口问题惊讶的李世民又坐不住了, 他怒而拍桌, “岂有此理!;amp;*%**%怎么能杀降将呢!?这个裴炎是何人?”

“奸臣误我大唐!”

宰相裴寂后知后觉发现众人都在看着他:“不是!你们看我做什么?虽然我们都姓裴,但这个裴炎和我没关系啊!”

当过降将的程知节对杀降将的事十分不满,“你确定你们裴氏一族没有一个叫裴炎的吗?”

裴寂:“……”

裴寂还真不确定,他出身河东裴氏, 虽然不如琅琊王氏、清河崔氏这些顶级望族, 但河东裴氏也是河东郡有名的望族,族中子弟可不少, 他哪能全部记得。

这裴炎该不会真是河东裴氏子弟吧?

罢了,就算是也无妨, 不出仕就是了,反正名声也坏了。裴氏一族人才辈出, 区区一个裴炎还坏不了整个河东裴氏的声望。

李世民余光扫了一眼裴寂, 心里无声一叹, 打压世家门阀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他倒是想扩大科举取士、科举糊名等办法, 但没人啊!百姓就那么多取那么多官做什么?

而且大唐开国之初百废待兴,百姓连饭都吃不饱, 哪里读得起书?

就算科举糊名,平民和世家大族出身的子弟也完全没有可比性。

唉……

**

唐高宗时期

李治心中一动,原来书中说的民族关系紧张是这样的吗?书里可没说他杀降将,不仅没说, 有关于他的记载还贼少。

当初让人念给他听的时候, 李治一度怀疑是不是念书的人念错了。

不然怎么会就只有那么点, 明明他和媚娘一个章节, 结果全篇几乎都在说媚娘,他才占了一页!媚娘占了十页!

而且书里都没有夸他,天幕至少还夸了他……

他就这么没有存在感吗?

后世人写的史书也太误导人了!

【疆域缩水是种种因素导致的结果, 并不是女皇的锅,至少不是女皇一个人的锅。

当时的女皇对外可是一点也不怂,要不是内斗拖了后腿,放任后突厥做大,前面丢失的疆域未必不能收回来。

可惜等女皇坐稳皇位后,再去打后突厥,虽然赢了,后突厥也重新归顺大唐,但不久后又复叛了,和二凤打下来归顺了五十年终究是不同了。

毕竟当时的后突厥已经做大,且和当时的民族融合方针也有关系,导致突厥不愿意再被李唐统治,一而再再而□□叛。

如果能将突厥完全汉化,就不会出现反复叛国的事了。

不过汉化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经过漫长的发展才会实现真正的民族大融合。

女皇登基后的第年,吐蕃、西突厥、后突厥、室韦四国大军压境,号称“亚洲大战”。面对四国大军压境,女皇从容不迫地应对。

经过一年多的交战,武周大获全胜。仅王孝杰一人便斩敌六万,韩思忠接连击败泥熟俟斤、突厥施质汗、胡禄屋阙,继而攻占吐蕃泥熟没斯城[1]。

这场大战使武周威名大振,国际声望大幅度提高。

次年八月,世界各国元首在波斯大帝亚伯拉罕(又译阿罗憾)等人的号召下,请求用铜铁铸造天枢,铭纪功德,黜唐颂周。

由各国君臣聚钱百万亿,买尽天下铜铁所造,位居世界大纪功柱(中国武周王朝天枢、罗马图拉真纪功柱、印度阿育王石柱)之首。

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万国元首的名字,武则天亲题:“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天枢作为武则天的纪功柱,寓意“天下中枢”,是武周盛世的标志,是世界中心的象征[2]。

女皇对外是真不怂,跟大唐之后的大宋皇帝们比起来,简直刚得一匹!

这也是看大宋历史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问一句“为什么刘娥不学武则天”的原因。】

武周时期

武则天都决定不铸天枢了,没想到竟听到天枢的由来,她愣了愣,“天枢是这么来的?”《隋唐五代史》里不是说劳民伤财,加重百姓负担吗?

武则天思忖片刻,忽然笑了,书上写的未必是真的。

书是后世人编撰的,里面的内容大多来自《新唐书》《资治通鉴》《大唐新语》等。

前两本据天幕说是正史,后面一本嘛,估计是杂谈笔记之类的东西。

连正史都不全是真的,这种杂谈笔记就更当不得真。

看来这本《隋唐五代史》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尽信。大方向没错,细节就未必了。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眼睛红了,“聚钱百万亿!这得有多少铜铁啊?”他也想要!!

贞观初年真的真的太穷了,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呢。

有这么多钱铸什么天枢啊?拿去干点什么不好,整这种歌功颂德的没用玩意。

不过好在不是大唐出钱,别国的钱铸就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