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八节 判断(第2/3页)

没人知道弗拉马尔已经死了。目前跟随王国联军一起行动的维京部队数量不多,只有六千余人。他们主要是作为运输力量存在,维系着从锁龙关仓库到西面“维京主力”的后勤补给线。可即便是身为辎重部队长的那位维京伯爵,也被卡利斯蒙在鼓里。他将大批物资交给莱茵主力,却不知道无论面粉还是黄油,火药还是子弹,所有物资都被卡利斯吞没,根本不可能送到自己人手中。

金雀花王国的军队分为两部分。艾尔肯侯爵率领主力,莫尼奥子爵带领先锋军。他们的前进速度非常快,与王国联军之间已经拉开了一天左右的脚程。当然,这里所说的是艾尔肯侯爵。金雀花王国此次出兵七十余万人,再加上五十万左右的后勤运输人员,总兵力高达一百二十万。

七十万作战部队非常庞大,据说莫尼奥子爵一再要求增加先锋军实力,他的要求得到了满足,艾尔肯侯爵先后多次增派援军。至昨天下午,卡利斯询问过当时从北部前线返回的金雀花王国运输队长,从对方那里得到了准确回答:莫尼奥子爵的先锋军已经增至十五万以上,却一直没能找到巨人的主力,也没有从已经占领的巨人城镇得到任何战利品。

卡利斯是一名老将,他很清楚这意味着巨人做好了准备,坚壁清野,铁了心要把抗争进行到底。

尽管很多人都在嘲笑北方巨人野蛮又愚昧,类似的话卡利斯自己也没有少说。可是这一次,他真正感到了威胁,甚至有些不寒而栗。

危险正在迫近。

太多的情报表明北方巨人根本不是想象中那么落后。他们应该在某些方面有着超过大陆南方的先进科技。

卡利斯这次带来了六十万莱茵主力,他的后勤保障人员多达五十万,加起来同样超过一百万。

撒克逊王国的出兵规模与莱茵差不多,也是同样的数字。

因为“六号”研制成功,教廷对这次战役抱有极大的信心。索姆森主教带领先头部队抵达并攻占锁龙关之后,教廷又派来了第二批和第三批增援。前后所有军队累计相加,目前的教廷军总数已经超过八十万,以及六十多万“工兵”负责后勤与辎重运输。

军队规模最大的是上主之国,光是士兵数量就有一百万。他们的后勤人员差不多也是这个数字。如果不是之前做足了准备,早早花了半年时间在神威要塞囤积大量物资,开战后直接把各种补给运往锁龙关储备,光是上主之国与北方大陆之间遥远的距离,往返一次至少需要三个月的运输时间就足以让他们输掉这场战争。

因为生活习惯与信仰不同,上主之国对另外四国和教廷一直抱有强烈戒备心理。卡利斯对此完全理解,其实上主之国的国王也不愿意派出规模如此庞大的军队。可是其他王国联军虎视眈眈,表面上签订的合约只是一张纸,需要的时候大家肯定会遵守约定,一旦战局变化,第一个反面相向的肯定是“自己人”。庞大的军队在那种时候就显得无比重要,而且上主之国的统兵大将自开战以来就稳扎稳打。他下令在攻破锁龙关后以驻扎区域为基础,就地堆土建城,甚至规划了耕地。准备等到这个冬天结束,春天来临,就以部分士兵和工兵为主,对这些地块进行开垦,进而耕种,以缓解甚至解决后勤供应问题。

很多贵族将军对这种做法嗤之以鼻。卡利斯却认为这才是真正符合上主之国的利益。平心而论,一旦消灭了北方巨人,来自大陆北方的威胁彻底解除,接下来四大王国和教廷肯定会把攻击矛头对准上主之国。与其到时候忙于应付,不如现在就提前准备。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撒克逊王国的态度。南北大陆的地形决定了撒克逊与莱茵对北方战场有着决定性支援作用。尤其是撒克逊,他们拥有其它王国无法比及的强大舰队。就算陆路供应不畅,也可以从海路进行支援。从这方面来看,维京、金雀花、上主之国和教廷都必须仰仗撒克逊和莱茵,才能保持稳定的供应线,把北方战役进行下去。

可是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国家态度那么简单。卡利斯有种感觉——这仗不能再打了,必须立刻返回,现在就调转方向返回莱茵。

如果不是情况极其严重,塔兹维尔绝不会以这种口气发出求救信。

之所以被称之为“要塞”,除了地形方面,还有着兵力与装备方面的综合优势。但不管怎么样,那里毕竟是一座孤城。北方巨人看似弱小,却没人知道他们的真正实力。

一战歼灭维京主力,就连弗拉马尔这种经验丰富的统兵大将也被迫化妆逃亡……这就足以说明问题。

卡利斯不再犹豫,他猛然从椅子上站起,高声命令站在对面的副官:“备马,我现在就去面见索姆森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