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捷 运(第2/5页)

每个座位上方都有一个弧形挡风玻璃,它和空气摩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呼呼声。这种噪音使得交谈成为苦差事,可是只要你习惯了,并不会对思考造成任何阻碍。

至少就某些方面而言,大多数的地球人都是“怀古人士”。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因为在中古时代,地球还是唯一的世界,并非如今的五十分之一,而且还是居于劣势的五十分之一。想到这里,贝莱突然听到女人的尖叫声,猛然转头向右望去。原来是有位女士掉了皮包,他只有机会瞥一眼,它看起来只是灰色路带上一个粉红色的圆点。一定是某个乘客离开捷运时,匆忙间不小心将它踢到减速路带,导致失主和失物的距离越拉越远。

贝莱的嘴角抽动了一下。如果她懂得赶紧冲向一条速度更慢的路带,而且其他人不再将皮包踢来踢去,她还是有失而复得的机会。不过,他不可能知道这件事的结局了,因为这个时候,他距离事发地点已有半英里。

她捡回皮包的可能性其实微乎其微。根据统计,平均每三分钟,纽约大城就会有一件物品遗失在路带上,再也没有机会物归原主。大城政府的“失物招领局”是个庞大机构,现代生活的复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贝莱想到:过去则比较简单,每件事都比较简单,因此才有怀古人士的出现。

怀古主义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比方说,对毫无想象力的朱里斯・恩德比而言,怀古就是使用仿古的器物,眼镜!窗户!

对贝莱而言,则是研究古代历史,尤其是古代的习俗。

以他安身立命的这座大城为例,在这个世界上,纽约大城的面积仅次于洛杉矶,人口仅少于上海。然而,它只有三个世纪的历史。

没错,在这个地理位置上,曾经存在过另一个“纽约市”,那个原始的聚落拥有三千年(而非三百年)的历史,可是它并非一座大城。

当年并没有任何大城,古代所谓的城市,只能算是聚集在一起的许多建筑,而且无论大小,一律处在露天环境中。那些建筑有点像太空族的穹顶屋,不过两者的差异当然还是很大。而那些数以千计的聚落(其中最大的勉强有一千万人口,大多数则不到一百万)零星散布在地球上,就现代标准而言,完全谈不上经济效益。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地球不得不开始重视效益。起初,藉由逐步降低生活标准,这颗行星还能勉强维持二十亿、三十亿,甚至五十亿人的温饱,然而,当人口打破八十亿大关之际,半饥饿状态随时可能会恶梦成真。这时,人类的文明就必须作出根本的改变,更何况地球人终于了解,外围世界(一千年前,它们还只是地球的殖民地)对于移民限制竟然极其严格。

这个根本的改变,就是在其后一千年的岁月中,许多大城逐渐形成了。越大越有效率——即使在中古时代,虽然还没有具体的理论,已经有人体会出这个道理,因此家庭手工业逐渐进化为工厂,而工厂又进化到跨洲工业。

想想看,十万户家庭住在一个隔成十万间的社区里,是不是比占用十万栋住宅有效益得多?同理,将书籍全部集中于社区图书中心,以影视传送系统取代一家一台放映机,所产生的效益都是难以计数的。

更好的例子,则是大城文明所造就的高效率食堂和卫生间,终止了当年家家户户各自为政的愚蠢和浪费。

于是,地球上有越来越多的村庄、城镇和传统都市逐渐消失,由一座座的大城取而代之。即使早年还有原子战争的阴影,也只能减缓而非阻止此一趋势。而随着力场防护罩的发明,这个趋势更是加速前进,锐不可当。

此外,大城文明还意味着将食物作最理想的分配,因此酵母农业和水耕法的应用大幅提升。纽约大城占地二千平方英里,根据上次的普查结果,人口远超过两千万,而在地球上,这样的大城共有八百座,平均人口为一千万。

大城是个半自治的政治体,经济上几乎自给自足。每座大城皆可自行加上穹顶,围上网栅,或是向地底发展。它们就像是一座座由钢铁和混凝土铸成的洞穴,一座座巨大的、自足的“钢穴”。

大城的结构相当符合科学。中央是行政单位使用的巨大建筑群,而各个大型居住区的整体方位和相互方位都经过仔细规划,两两之间皆有捷运带及缓运带相连。郊区则保留给水耕农场、酵母农场、工厂和发电厂。除了这些乱中有序的建筑之外,还有数不尽的水管、下水道、学校、监狱、商店、电力线和通讯电路穿插其间。

毫无疑问,大城就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极致成就。无论是太空旅行,或是那五十个如今翅膀长硬的殖民世界,比起大城来都相形见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