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第十二章 酋长的葬礼(第3/3页)

几个可怜虫看上去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他们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并不感到惊骇。他们的手脚都没有捆住,看来他们是心甘情愿去死的。死了反倒是一种解脱,他们真正是视死如归,所以无动于衷。

奴隶的死就是一棒子的事,并不要受太多的苦,酷刑只是为那几名欧洲凶手准备的。此刻,俘虏们就站在离土台子20步远的地方,那一幕幕越来越恐怖的惨景,把他们吓得毛骨悚然,大家只好将头扭在一边,不去看。

只见6位彪形大汉的毛利士兵各人手持一根“没命儿”,对准奴隶的脑袋同时砸下,6名牺牲品顿时倒在血泊之中。

这预示着可怕的吃人肉的一幕就要上演了。奴隶们的尸体与酋长的尸体是有天壤之别的,它们并没有被“神禁”,可以由全部落的人共同享用,好比是给哭丧的人的赏钱。所以,献祭一结束,在场的所有土著人,首领、士兵、老人、妇孺,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全都变成了没有人性的吃人狂魔,大家争先恐后地扑向那6名牺牲者的尸体,开始抢肉吃。转眼间,6具还散发着腥臭味的尸体,就被他们一窝蜂地大卸八块,切成一块块的碎肉了。场上的二百多毛利人每个人都分到了一小块。为了一点肉末他们还争吵不休,抓破脑袋,甚至大打出手。这些亢奋的怪物身上溅满了奴隶的热血,他们在腥风血雨下摸爬滚打,如同发威的虎豹在同它们的猎物搏斗,或像是一群马戏团的野兽在扑食鹿肉。这一幕结束后,土著人在城寨点起了二十多堆篝火,空气中充斥着焦肉的味道,要不是由于分食人肉引发的大骚乱和从那些吃惯了人肉的喉咙发出的叫嚷声,俘虏们也许还能听到吃人怪兽嚼骨头时发出的喀嚓声。

哥尼纳凡爵士等人吓得哆哆嗦嗦,连大气都不敢出,他们尽量挡住两位可怜的女士的视线,避免让她们看到这惨不忍睹的场景。此刻,他们也意识到明天太阳出山时,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命运。死前还要遭受怎样的折磨和凌辱呢?他们不得而知,想到这里他们几乎要昏厥晕倒了。

随后,土著人跳起了葬礼舞。在新西兰卡瓦胡椒酿成的烈酒作用下,土著人变得更加癫狂,已经没有一丁点儿人性了。他们已将酋长的“神禁”抛诸脑后,企图向那群被他们的手舞足蹈吓懵了的俘虏们下手,活活地将他们啃吃掉。好在啃骨魔一直保持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他给出一个钟头的时间,让众人尽情狂欢,让他们吃饱喝足,然后,再按照风俗进行葬礼的最后一个环节。

根据毛利人的风俗,喀拉特德和他妻子的四肢先蜷曲着放在肚皮上,再由几个土著人将尸体抬起来,依照仪式入土下葬。不过,尸体只是先暂时埋于土中,待到皮消肉烂后,再将骨架子挖出来,抛光打磨后另外收藏。

他们的墓地,土著人称之“偶都帕”的地点,选在离寨子2英里远的一个名叫“芒尕纳姆”山的山顶上,小山坐落在陶波湖的右岸。尸体要送往那里安葬。4个士兵将两部相当原始的呈手推车状的轿子带到土台前。酋长夫妇二人的尸体被对折起来,衣服用藤条捆扎在身上,就像是坐在车上一样,并非躺着。士兵们抬着轿子,整个部落中的人们列长队去送葬,跟在轿子后面大放悲歌。

此刻,囚犯们还是被盯得紧紧的,他们看着送葬的队伍慢慢走出了寨子的内围,歌声和哭声混为一体,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大约过了半个钟头后,送葬的队伍进入了深谷,看不见了,一会儿又出现在远处的山路上,弯弯曲曲地蠕动着前进。远远望去,这支忽上忽上、忽隐忽现的长龙,煞是诡异。

芒尕纳姆山海拔800英尺,送葬的队伍在山顶停了下来,士兵们在那里替喀拉特德建造了一座大墓。按照习俗,一般平民百姓死后只需挖个坑、填上土、堆点石头就可以了。但是一位有权有势的酋长死后会成为神,所以必须要为他修建一座豪华大墓,才能与他生前的身份地位相匹配。

喀拉特德夫妇墓地的四周围着一道栅栏,墓穴旁还立着许多木桩,上面刻有一些人像,涂成赭红。为了让亡者在阴间也跟他生前一样,享有一切,亲人们还给死者的灵魂,在墓穴里陪葬许许多多的食品、衣物、武器和用具。土著人称之为“怀斗阿”,墓穴里应有尽有。所有的物品安放好后,再将酋长夫妇俩的尸体并排放入墓中,这时,哭声四起,再用土和草把尸体掩埋起来。

整个葬礼结束后,送殡的人开始慢慢返回。从此以后任何人都不感冒死登上芒尕纳姆山了,因为此山已受到“神禁”。就像汤加里罗山一样,那座山上葬着一位1846年死于地震中的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