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大英帝国的回光返照(中)(第2/5页)

但即便如此搜刮,以英国本土有限的体量和贫乏的资源,依然无法维持一场全面战争的浩大开支,只能拉下脸皮向美国开口求援。从燃料到食品到军火,什么都要,但却什么都支付不出来,只能暂时赊账。

曾经的世界霸主,如今却俨然成了祈求美国怜悯的乞丐,如此凄惨的境遇,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

但到了今年春天,局势却陡然逆转,大英帝国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只靠几名外交官的灵巧舌头,就轻而易举地收复了大半个印度!如此不可思议的奇迹,简直让伦敦的政客们为之目瞪口呆,咋舌不已。

“……真是不可思议,我们都曾经见过甘地,很难想象这个苦行僧居然会放弃让印度独立的主张。”

工党领袖艾德礼摇头说道,“……而且是在印度已经几乎注定要脱离帝国管制的情况下!”

“……很简单,因为甘地是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家,生活在他想象出来的梦幻世界里。而他的追随者也不得不陪着甘地一起做梦。你不能把他当成一个政治家来看待,他的真实身份是神棍,是宗教领袖。你可以把他看成是现代的释迦摩尼,或者印度的耶稣。他希望看到一个没有战争和流血的和平国度。”

丘吉尔喷了一口烟圈,态度悠然地说道,“……但钱德拉·鲍斯领导的印度叛乱,却明显是在把这个古老国度推进血与火的深渊。而且这个通过战争和杀戮所诞生的印度,与他终生为之奋斗不息的梦想中的印度毫无相似之处。为了结束这场噩梦,把印度推进他想象中的轨道,他只能回过头来跟我们合作。”

“……那么尼赫鲁呢?他可不是什么神棍,也不是什么梦想家,他的野心甚至不比希特勒更差!”

“……尼赫鲁?那个狂妄傲慢,满口谎言的律师?”丘吉尔从鼻孔里哼了一声,“……他确实很讨厌由伦敦白厅继续统治印度,但却更讨厌由别人来领导印度的独立……而这就是我们之间展开合作的基础……”

……

有句话叫做,只要路线错了,那么知识越多就越反动。

这句话若是放在印度的圣雄甘地头上,可谓是贴切得不能再贴切。

总的来说,甘地头上的光环,是远距离观察者想象的结果。事实上,甘地身上的抽象理念和浪漫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并未受到印度精英阶层的多少青睐。然而,鉴于甘地所拥有的道义资源,他们一边不得不打着甘地的旗号,一边做着与甘地的构想路线完全相悖的事。否则的话,天晓得印度会被折腾成什么模样。

中国人常说孙中山是“孙大炮”,讲话不切实际,随口胡诌,写的一部《建国方略》也是近乎于三流蹩脚科幻小说。但若是跟甘地的建国路线比起来,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已经称得上是非常之务实了。

那么,甘地的政治思想路线又是怎么样的呢?嗯,大致有这么几个要点:反科学,反西方、反工业化、反对暴力、保护动物、保护环境、民族平等、宗教自由……除了缺少男女平等的纲领之外,基本就是后世欧美白左圣母小清新的那一套心灵鸡汤。至少绿色和平组织肯定会跟甘地很有共同语言——虽然之前已经有很多怀念田园牧歌时代的文艺作品,但就世界范围而言,甘地是第一个系统地提出“去工业化”理论的人。

这样的思想虽然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似乎时髦过一阵子,但在以战争和革命为主旋律的二十世纪上半叶,却是不折不扣的奇谈怪论。举例来说,近代中国的政治人物,无论思想偏左还是偏右,基本都不会否认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重要性。就算是反对搞民族工业,一心信奉“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买办阶层,至少也认为需要建设现代化的海陆物流交通,以便于更加顺畅地跟海外国家做生意——如果连港口、铁路、公路和机场都没有,什么东西都运不进去也拉不出来,这买办生意该怎么做啊?

但是,甘地却是真的在反对西方文明的一切,在他写的《印度自治》一书之中,阐述了他的建国和施政理念,强烈抨击西方的一切根深蒂固的制度,认为印度的出路在于“抛弃它近五十年来发现的东西”。

他将现代文明所制造的一切物质财富视为罪恶,对现代文明持连根拔除的态度,否定现代城市生活,否定现代工业制度,反对工业化和大机器,主张回归自然,回到传统的古朴宁静的小农社会,恢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恢复自给自足的村社自治,重建以精神为基础的社会。

与政教分离,实现世俗化社会的时代大趋势背道而驰,甘地将宗教因素引入政治。甘地不仅在民族民主运动中经常使用宗教术语,将宗教问题与政治问题扯在一起,而且直接运用绝食、祈祷等宗教方法解决政治问题,并且经常引用宗教词汇,一再提起上帝、罗摩等,强调运动在宗教方面的意义,从而使运动带有强烈的宗教复兴主义的性质。甘地作事往往凭借神秘的“内心声音”,而很少诉诸理性。在民族民主运动中,甘地不仅凭内心声音决定发动斗争的方式,而且凭内心声音以各种荒诞的理由随意中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