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千古未有之唐宋变革(第3/4页)

本来他不会这么快就占据泉、南二州,但在这个时空,南唐刚攻灭王闽,张昭就起大兵征讨南唐,李璟哪还顾得上王闽这几州之地,赶紧把在闽地的军队调走。

于是留从效等迅速扩张势力,他在击败了试图趁南唐退走后,试图占据泉州的钱越军队后,其兄留从愿也很快掌握南州。

兄弟二人以留从效为首,形成了稳固的割据势力。

留从效这个人还是很聪明的,他知道泉、南二州地狭民少,不可能自成一国,南唐虽然是纸老虎,但征讨泉、南二州的实力还是有的,于是主动上书南唐请封。

被张昭揍了个鼻青脸肿,颜面尽失的李璟大喜,立刻封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泉、南等州观察使,封爵鄂国公。

但留从效心里很不愿意向南唐称臣,他想向中原称臣。

一来抱大腿当然要选粗的抱,二来中原离着漳州有万里之遥,远比近在迟尺的南唐,对他的威胁要小得多。

等留从效的使者黄禹锡将南唐册封留从效的诏书也带来之后,张昭就更知道留从效是个妙人了。

因为目前按照法理来说,李璟只是张昭册封的南唐国王,他哪来的资格去册封鄂国公这样的爵位,这是很明显的僭越,张昭完全可以用此为理由,兴兵讨伐南唐。

不过目前嘛,张昭还不想去敲打李璟,他想先搞定孟蜀。

因为李璟不过是嘴边的肥肉,孟蜀还勉强可以算一个硬骨头。

于是张昭虽然对于留从效请求朝廷册封和在东京开封府与神都洛阳置办产业的要求没有同意,但却厚赐黄禹锡,并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

这就是表达了张昭愿意接受留从效的投靠,只是目前时机不太成熟而已。

只不过投靠不收,留从效的水军,张昭还是要用的。

南州(漳州)、泉州历来就是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城市,福建人更是华人出海的主力军之一。

于是张昭命黄禹锡即刻赶回清源军,晓谕留从效,如果他能尽快派大船南下到占城为张昭运回两万石占城稻稻种,那张昭就接受他的投靠。

八月初一,张昭在大朝会之后,命尚书令张希崇并御史台御史大夫张远,挑选监察各个行省的御史。

自八月初一开始,朝廷将要派出往各行省的监察御史,以督促各行省开始均田行动,各行省的按察使,锦衣亲卫派驻各行省的观风千户,也要辅助监督。

同时,中书省度支司,户部两部门也在挑选度支天使和转运天使前往各行省,督促各地开始新两税法对于纳税士农工商的资产认定工作。

按照张昭的要求,官员也必须要申报,以便缴税。

这个在历朝历代看起来十分困难的士绅一体纳粮,好像是个很难搞的东西。

满清雍正皇帝那样的狠人,都因此被黑出翔来了,以至于暴毙的我四爷,被安上了被雷劈死,或者被吕四娘砍掉脑袋的结局。

但是在张昭这,这就是一道诏令的事,因为这可是五代,这是武人不需要一言不合就能拔刀砍人的时代。

什么样的文官、乡绅敢说自己不纳粮?脑袋还要不要了?

他们早已习惯了纳粮缴税,加上此时文官集团还没有壮大到掌控国家的一切,因此他们根本就不是阻力。

至于武人,他们到是真的不想纳粮,可不巧的是,张昭就是现在最大的武人头子,而且武人之间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各凭手中的刀剑。

现在没人打的过张昭,张昭说要他们的田庄、铺子等其他产业也要交税,那他们就会乖乖的交税。

当然,这个交税,也就是个形势,不管文武,沾上了官字,就算是缴税,那也缴不了多少,偷税、漏税不要太随意。

但张昭无所谓,他要的就是让官绅纳粮这个习惯,至于他们偷了多少税,等到全国大体平定后,有的是手段来慢慢修理他们。

均田和定税是两件大事,张昭布置完之后,他又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事。

张圣人以两个变民首领献出了梯田修筑法为由,赦免了他们。

不但赦免,还任命这两人为农学博士,命户部和工部配合他们,将梯田修筑法完善,然后向全天下推广。

这可是造反的大罪啊!献上一个什么梯田修筑法就能免死?还能做农学博士,虽然不是什么官,但也是个身份啊!

随后张昭更进一步,诏令天下无论是何身份,是哪一国人,只要进献良种、新农具、新耕作之法,按照功劳大小,最高可封伯爵。

这是数千年来,爵位除了从军功、血脉和政绩中获得之外的第一条新渠道。

随后张昭还宣布,因农学而获得爵位和农学博士的,每年都可以从皇室领取到从五十贯到五十钱不等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