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张圣人的天下至宝(第2/4页)

今日耕种纺织数倍于上古,今日能知千年前兴替,都是因为有书册传世。

南平国可再得,但高家珍藏的典籍一旦失去,就再不可得了。”

“陛下真乃圣天子也!”三人大为服膺,卢琰高声赞道:“圣人有此文心,天下平定指日可待了。”

赵存义见张鉊对这些藏书如此关注,“臣在复州探查得知,高家的藏书都是其幕府之臣,检校秘书监、御史中丞孙光宪搜寻整理的。

其人颇得荆王高从诲信重,高保融更视之为师,朝廷或可从此人身上入手想办法。”

李昉眼睛一亮,对张鉊说道:“臣也听闻过孙光宪的名声,其人嗜诗书,知大义,手中又握有荆南部分权力,确实是个不错的突破点。”

张鉊忍不住出言赞叹道:“能读书者,必知天下一统乃是大势所趋,其收集绝本、孤本如此之多,功劳绝大,翌日绝不亏待。”

张鉊不知道,孙光宪对于传承绝续上的功劳,比他想的要大得多。

此人是陵州贵平人,(今四川省仁寿县向家乡贵坪村),家中历代都是农户出身,到了孙光宪这一代,他天资聪颖,更是有勤学苦读的毅力,在这五代的乱世之中,以贫寒之家最终学有所成。

史载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

每患兵戈之际,书籍不备,遇发使诸道,未尝不厚加金帛购求焉,于是三年间致书及三万卷。

他著作的《北梦琐言》,是唐武宗到五代末期,极为重要的史料补充。

而南平高季兴和高从诲虽然本人是武夫出身,没什么文化属性,但却很支持孙光宪收集著作珍本的行动。

不但让孙光宪在署衙建藏书楼,高从诲到处打劫别人贡品后,遇到书籍都会先给孙光宪送去。

高保融献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二十年前,前蜀灭亡后,后唐起出前蜀珍宝顺江而下,最后被高季兴拦截而获得,再由孙光宪发现并整理保存的。

话说到这,卢琰盘算了片刻,对张鉊说道:“臣本是河东旧臣,新附陛下,荆南必然还未得知。

臣家中也还有班叔皮的史记后传三十卷残篇,如果以此为媒,孙光宪必然不能抵挡诱惑,臣就可以接近他,试探孙光宪的态度。”

班叔皮就是班固、班超、班昭的父亲班彪,班固的《汉书》就是在班彪的《史记后传》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

相应的,《汉书》问世之后,《史记后传》基本就很少见了,因此哪怕就是残篇三十,也还是很珍贵的。

卢琰的话一出口,尔朱景、赵存义、李昉、吕胤就都看向了张鉊。

很明显,卢琰是河东旧臣,跟着张鉊还不倒十天,忠义还没有得到验证,他可以如同他说的这样去南平打探,但是也可以到南平把张鉊给卖了。

张鉊倒是一点也不担心,开什么玩笑,历史上能用性命和前途为郭荣保留血脉的人,怎么可能会做这种事情。

而且这越是书读得多的人,就越会被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感染。

方今天下,张周为中国正统,其余为割据的态势已经很明显了,卢琰哪怕刚被张鉊收揽,也绝不可能背叛张鉊。

“文炳此去风险太大,若是有所闪失,岂不是白白损失英才。

此等事让江陵城的锦衣亲卫坐探去就可以了,若事有不谐,他们武艺高强又熟知江陵内情,自保应该是没问题的。”

卢琰闻言极为感动,张鉊没有考虑过他的忠诚问题,反而是在考虑他的人生安全,他眼眶一热对着张鉊说道。

“臣以新进,得圣人如此关爱,敢不竭心尽力。

锦衣亲卫固然手段高妙,但孙光宪乃是文坛雅士又为荆南大臣,等闲之语言是不可能打动得了他的。

请陛下放心,如今我大周正当鼎盛,荆王就算动怒,也不敢杀了微臣,最多不过就是一场牢狱之灾。”

张鉊一副举棋不定很为难的表情,隔着几米远,卢琰都能感觉到张鉊内心的挣扎,于是再次上前一步,一个顿首礼叩到地上。

“天下一统,乃是臣的夙愿,请陛下成全!”

若是汉文帝、唐太宗这样的高手在这,一定要我张圣人点上二十四个赞,明明是一个极为危险的任务,最后硬是弄成了臣下死活要去。

于是我张圣人叹息一声,“文炳既然要去,那朕就下一道密旨给你随身携带,万一出事,你就将此密令拿给高从诲看,晾他也不敢害你性命。”

卢琰极为感动再次拜谢叩拜,“臣叩谢陛下圣恩。”

“哦!对了,那三十史记后传残篇,文炳也尽快寻几个中书鸾台书办将之抄写下来吧!吾求书册,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