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大汗,有人要背叛你(第3/4页)

相反北归的众人,已经完全没了退路,输了就是身死族灭的结局,绝望之下爆发出了极强的战斗力。

燕云之地的汉人也畏惧耶律李胡残暴的名声,怕从辽地来的契丹入战胜后在燕云杀人报复,因而也支持北归的众人。

于是战斗就没了悬念,耶律李胡东拼西凑的一万五千人,轻易就被耶律阮身后的八千骑打败。

耶律李胡丢盔卸甲,在随从的拼死护卫下,狼狈渡过鲍丘水(天津蓟县境内)跑回了辽阳。

自此,述律平母子就基本失去了议价的权力,不过由于述律平还控制着幽州众人的家眷,众人害怕她突然发疯,于是也投鼠忌器不敢去逼迫。

最后的转折点还是来自刘知远,刘知远在定州和耶律阮会面后,双方迅速因为对抗张昭而走到了一去。

在定州会盟上,耶律阮同意放阴山以北吐谷浑四万部众到河东。

刘知远则放了高松部六千骑回到燕云,极大加强了耶律阮的实力。

这也就成了压垮述律平心里防线的关键,因为与刘知远缔结了盟约,耶律阮得到了高松部六千人的效忠,加上耶律李胡送的大礼包后,耶律阮名义上控制的兵力,达到了三万骑之多。

这几乎是契丹人最后的武力了,加上后方稳固,已经处于了内部竞争的不败之地,哪怕是在辽地的契丹人,也不愿意再跟耶律阮对抗。

于是在内外的逼迫中,述律平只能在刘知远使者和耶律屋质的劝说下,放弃了把契丹人送入深渊的最后抵抗,宣布同意耶律阮继位。

终究是她跟耶律阿保机一起建立的基业,述律平虽然对自己和别人都非常狠辣,但对于这份基业,还是下不了把它直接摧毁的决心。

……

鸳鸯泊的契丹天子大帐中,耶律屋质和高松正在劝说耶律阮。

因为这次会盟,耶律阮不但要称刘知远为叔父,还要让出燕云十六州中的朔州、应州给刘知远,以此让刘知远获得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声望。

对于刚刚登基的耶律阮来说,虽然大辽刚刚被周国击败,连皇帝都战死了,但仍然是天下间有数的强国。

他这一登基,一寸土地都没有拓展,反而要先让出朔、应两州,心里极不是滋味。

因此不论耶律屋质如何劝说,耶律阮一直没有明确表示愿意照此办理。

口干舌燥的耶律屋质见说了半天没什么效果,只能目视一旁的高松,示意他上前劝说一下。

这高松掌握的六千骑兵,几乎是他们这些契丹人中,唯一没被张昭痛打的部队,因此战斗力很可观,作为这六千人的首领,高松说话的分量自然也不轻。

不过,高松却不准备从耶律屋质那样的天下大势、同舟共济去分析,而是面带微笑的对耶律阮问道。

“陛下可知道,那刘知远的致命弱点在何处吗?”

耶律阮见终于有了点新鲜的话题,也不再绷着不出声,他想都不用想,直接就回答道。

“当然是河东人口不足,产出不丰。昔年后朝李家得以兴起的代北、河东武人二十年间损耗太大,已经有些承担不起再一次控制中原的重任了。”

耶律阮说的斩钉截铁,因为这些东西,不单他自己思考过,身边的亲随幕僚也跟他说过不少了,连耶律屋质都这么说过。

但高松却摇了摇头,“刘知远最致命的弱点,不在于代北、河东武人群体的衰落。

而在于他今年已经五十一岁了,这位北平王,比太宗皇帝都要大七岁。

臣归于陛下之前,他曾百般招揽于臣,是以臣近距离观察过此人。”

听到这里,耶律阮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太傅快说说,你认为刘知远到底如何?”

高松做了个稍安勿躁的动作,还是慢吞吞的说道:“臣发现刘知远此人,虽身居高位,但由于年轻时地位低下,只能英勇作战,因此受创颇多,至今留有不少隐疾。

南国绍明天子入主中原后,其夙夜兴叹,极为忧虑,又要安抚各处,争夺河北,因此食少事多。

陛下认为,这是长寿之像吗?”

“你是说,刘知远命不久矣?”耶律阮兴奋不已,竟然站起来开始来回走动。

“臣还发现,自十年前得三子刘承勋之后,刘知远就再无子女出世,姬妾更是十年前也无所纳,其身体衰败可见一斑。

甚至臣猜测,刘知远都已经不能人道。如此这般,能再活五年乎?”

听完高松的话,耶律阮终于安静了下来,耶律屋质也双眼放光的看着高松。

“值此生死存亡之秋,太傅还请畅所欲言,有何良策,不妨说出来。”

高松看到耶律屋质这样的顶级契丹贵族,也终于在向他开始请教之后,脸上不经意露出了满意了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