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以步克骑叠阵法(第3/4页)

除了他们以外,智通大师带着神机都三百人,史崇敏的分金都三百余人,李七郎师兄慧通和尚带着的五百多义从,也跟着张昭到前线。

所以张昭目前可以统帅的早就不是当初那百把人的规模了,而是差不多有两千两百人。

这其中披甲率达到了七成以上,核心的一千人战斗力相当强悍,如果算上张忠、武原儿两人管着的几千民夫和上千匹骡马,他已经可以号称万人了。

‘咚咚咚!’营帐外传来了急切的鼓声,所谓擂鼓聚将,就是指的这玩意,三通鼓不到的话,主帅就可以砍人立威。

当然张昭环视一圈之后,没人敢来挑战他的权威,从队正这种低级军官到校尉这种中级军官,都早就到齐,并且服服帖帖的,没人敢给我张大郡公表演一下桀骜不驯。

开玩笑,张昭的战绩可是实打实的,同时还是李圣天最信任宠爱的外甥,于阗国就这么大点,真有那种不开眼搞不清形势的,也混不到军官这个层面来。

看着自己的便宜二舅哥李若泰都是一脸严肃规规矩矩的,张昭满意的点了点头,他在案几上摊开了一张宣城郡产的白纸,也就是后世著名的宣纸,纸上密密麻麻的写着字还画着图。

不过有些可惜,张昭这份精心的准备没起到多大的作用,因为这屋子里四十几个队正以上的军官,能识字,能识汉字的,一共也就十几人,其余的家伙都正努力装出一副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的表情。

“将军,这似乎是一副阵型图?”说话的是李若泰,他身为武都郡王尉迟胜的后人,当然是识字的,不但识字,学识还挺不错。

“没错!此阵名为叠阵,乃是某根据喀喇汗军队骑兵多步军少之特性。设计出来的以步克骑之阵。”

阵法没有三国演义中写的那么玄乎,但确实是冷兵器和冷热兵器时代战争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后世共和国的三三制,也可以被称为阵法。

叠阵的创立者是南宋初年的名将,军事家吴璘,当年南宋面对骑兵凶悍异常的金国女真人,吴璘根据南北朝以车制骑战术体系,进行了创新和发明,设计出了这套叠阵。

这套阵法称得上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大发明,吴璘就凭借此阵,为南宋守住了大部分陕西,进而保住了四川富裕之地,避免了女真金国的进一步扩张。

历史上叠阵的使用贯穿了整个南宋,并且到了明代都还在用,满清中期绿营兵使用的九进十连环大阵,也是这种叠阵的改进型。

李若泰眯着眼睛看了半天,对这位不知道该是大侄子还是便宜妹夫的人高看了一眼。

不管这个阵法如何,能设计阵法的,就已经从所谓的勇将、悍将升级为统帅了。

不过越看,李若泰就越是心惊,随着张昭的讲解,他看出这个叠阵是怎么玩的了。

此阵先是在阵前安排数排长枪手和拒马充当城墙,后面依次为八斗以上的强弓手和八斗以下的普通弓手,再最后面为神臂弓手。

同时还有左右两翼方阵护卫大阵,大阵则用拒马环绕,差不多就是用拒马形成城墙的概念,将大阵的士兵全部框在了里面。

而在左右两翼方阵的后面,也就是大阵左右两肋的地方,还布置有两支骑兵。

“此阵的精髓在于防守反击!”张昭说出了一个不存在这个时代的词,他指着宣纸上画好的阵型侃侃而谈。

“接敌时,先于大阵前方放置拒马,前排长枪手先蹲坐挨地上,敌七十步时,挽八斗以上的强弓手一发,六十步时,八斗以下弓手一发,此后单膝跪地,先后发矢,等敌近五十步,神臂弓手接着发矢!

敌在弓弩连续打击之下,以喀喇汗军视之,其阵与士气,必然急速下降。

如若还要硬冲,此时长枪手起身迎敌,弓弩再次万箭齐发,若仍然不溃,弓手换陌刀大棒击之,神臂弓手精准射杀。

如此反复,待敌士气崩散,精疲力竭之时,左右翼轻骑出阵驱赶聚敌,最后甲骑突出一战而定!”

这玩意,实际上就是个冷兵器时期的拿骚大方阵,以精锐弓弩手充当火枪手,用长枪手护阵,夹杂一点骑兵作为击溃敌人后的收割之用。

不过由于弓弩火力连续性与破坏性不能跟火枪和大炮相比,所以要求阵中的弓弩手必须也要有肉搏的能力,或者像南宋时期一样,布置数个叠阵互相掩护。

不过巧合的是,唐代的士兵还没有像南北宋以后那种,弓弩手不能近战,肉搏兵不会射箭的,刚好可以符合要求。

“可是将军,请恕某直言,此阵虽然精妙,但这拒马的摆放,却不合适。

我军全部都被拒马封锁在阵中,若是情势不利,就直接如同瓮中之鳖,逃无可逃,其次此阵多用弓弩,恐怕我们没有那么多箭矢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