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得悉真相(第3/4页)

张安世听罢,道:“可是陛下……”

朱棣道:“还有什么事?”

张安世道:“这朱尚炌如此野心勃勃,不过是圈禁起来,那些受他胁迫和的从犯,却统统斩首,是否……过于苛刻严厉?”

朱棣看了张安世一眼:“张卿想为谁求情?”

张安世道:“臣觉得那陈登,好像也有大病。”

朱棣脸色缓和,却是道:“真是古怪,天下恨不得杀你的数都数不清,可你竟还总想着为人开脱。”

张安世尴尬地笑了笑道:“并非是开脱,只是……新洲那边……”

朱棣也干脆,直接道:“这群人,实是愚不可及。这陈登,就依你之意,斩首罢。至于其他的,你自己看着办吧。”

张安世连忙谢恩。

朱棣道:“该回京了,不能在此继续耽搁下去了,河南和关中的铁路,也是重中之重……”

说着,朱棣站起来,眯着眼道:“朕现在越发察觉,新政要推行,已是迫在眉睫,这河南和关中,该当为天下的示范,唯有如此,才可夯实新政的根基,此事,你要加紧。”

张安世忙道:“陛下放心,臣一定尽心竭力。”

朱棣却又叹息一声,道:“朱尚炌……这人是不是疯了……”

他嘀咕着,张安世也一脸无语的样子。

这世界,总有一些人做出一些别人难以理解的事,可你不理解,也许这个人却为自己的行为所感动。

数日之后,圣驾回朝,张安世也回到了他的栖霞。

此时却有快奏来,郑和回京了。

于是张安世又得旨意,与太子朱高炽一同往松江口迎郑和回朝。

郑和这一次航行,历时两年,规模却缩减了不少,毕竟现在大明对舰船的需要极多,此番出航,可谓轻车从简,不过航行的距离却是最远。

正因如此,所以朱棣对郑和的归来,格外的看重。

郑和见朱高炽亲来迎接,受宠若惊,他风尘仆仆,神色已带着极度的疲惫,却还是朝朱高炽行了大礼。

朱高炽慌忙将他搀扶起来,道:“郑公公不必多礼。”

当下,让郑和歇息一番,随即回京。

这沿途上,张安世总想围着郑和转悠一下。

不过却被朱高炽瞧出来了,对张安世道:“郑公公年岁不小了,此番出航,更是疲惫不堪,回到京城,还有与父皇奏对,你就别总是在他的面前晃悠,教他不得休憩了。”

张安世道:“我只是有些事想要问明罢了。”

“那可以询问他的随行人员。”

张安世道:“随行之人,都还滞留在松江口呢……”

朱高炽:“……”

朱高炽叹息道:“等见了驾,也就知道了。”

张安世只好点头。

朱高炽看张安世一时失落的样子,笑了笑道:“近来父皇和母后身体不好,你该多去觐见。”

张安世点头:“是,知道了。”

“还有你阿姐,有空闲,也要多去见一见,自瞻基长大……她这做母亲的身边少了人陪伴,总是不乐。”

张安世道:“瞻基那个小子……罢,算了,我不说了,免得又说我这做阿舅的没有肚量。和州距离京城,也不甚远,一日就可往返,他太急于求成了,阿姐的事,对我而言比天还大,姐夫放心,我一定时常去陪伴阿姐。”

朱高炽微笑,温和地道:“不枉你阿姐心疼你。”

刚刚进入京城,朱高炽便命人奏报入宫。

很快,朱棣便在崇文殿升座。

对于郑和的此次航行,满朝都怀着巨大的期待。

如今的大明,已经开始对外界的事越发的好奇起来。

尤其是朱棣,西洋给大明带来的巨大利益,已是让朱棣意识到,这航海的重要。

而这一次,却不知能否带来有用的讯息。

朱棣升座,百官也纷纷陪驾,朱高炽三人入殿,行礼。

朱棣和颜悦色地朝郑和道:“不必多礼,郑伴伴劳苦功高,赐座。”

郑和又行了大礼,方才欠身坐下。

朱棣道:“此番航行,历时两年,可有收获?”

郑和当即献上了海图,道:“陛下,奴婢此番出洋,收获不小,此最新的海图,乃奴婢沿途绘制,还请陛下过目。”

亦失哈亲自去接了海图,小心翼翼地送至朱棣的面前。

朱棣将海图放置在御案上展开,便低垂着头,细看良久。

张安世只恨不得自己伸长脖子数丈,去看看那海图中绘制的是什么。

可惜……他脖子没成精。

朱棣细细看过之后,不免感叹道:“天下竟如此之大……”

郑和道:“陛下,这也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臣所过之处,有人浑身黝黑,如同黑炭,可继续航行,却又见其人肤色白皙,高鼻深目,形似恶鬼,与胡人虽也酷似,可其发肤却多为金黄与大红,实在教人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