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滕王阁序出(第2/3页)

如果说滕王阁序的上篇属于磅礴大气,那么下篇王勃借着这片文章抒发情节并且励志之言恐怕得震惊死你们。

“可是有人写出好文章?”

屏风后的阎都督也是从下人口中知道了外面的动静,当下便有下人过来,在一旁将王勃写的内容给誊写下来,传递给了阎都督。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好好好!”

屏风内传来阎都督的爽朗笑声,下一刻林夜便是见到阎都督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朝着王勃这一桌走来。

“剧情不对啊。”

林夜看着走出来的阎都督,按照历史学家所言,这一场滕王阁宴会,实际上是阎都督为了捧自己的女婿,只不过出来了个王勃搅局了,阎都督就算想捧自己女婿,可在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下也是无计可施。

绝对的文采差距面前,权力都失效了。

这文章虽好,可现在还没到最好的地方,这阎都督就放弃了?

此时的王勃对于周围围观的情况视若无睹,目光只有眼前的纸张,才如泉涌,奋笔疾书。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嘶!

林夜已经是可以听到现场诸多文人的倒吸凉气的声音了。

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彻底震惊住了他们,虽然这文章不是自己写的,但林夜颇有一种与有荣焉的感觉。

“这……这文章惊世之才啊。”

“名垂千古,必然名垂千古!”

有上了年纪的老者已经激动的身子都在颤抖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能够看到一篇绝世之文章出世,还能亲眼可见,老夫死而无憾。”

“恭喜阎都督,贺喜阎都督,得此佳文,今日之盛宴,必然流芳百世。”

也有震惊过后反应快的人,先朝着阎都督拍马屁了。

这篇文章可是提到了阎都督的,而这样的文章必然名垂千古,那么作为举办这次宴会的阎都督,也必然跟着流芳百世。

这就是诗词文章的魅力。

就如同李白的赠汪伦,还有《将进酒》中的岑夫子、丹丘生,这几位做了什么,就是请李白吃饭喝酒,便是因此随着李白的诗词而名字被后世所知。

另外阎都督和这几位路人甲不一样啊,阎都督那可是大官,史记可以查询的,人家一聊起滕王阁序,就肯定会提到组局者阎都督,阎都督的后人甚至可以靠这个吃饭了。

当然古人可能想不到那么远,但林夜是知道现实中确实是有这样的一些人,因为他们祖上和某位名人有着密切关系,而恰好这位名人如果没有后代的话,这些人便是担任该名人故居的讲解员之类的,也能活的很滋润。

阎都督很开心,等到王勃落笔完成整篇滕王阁序后,忍不住开怀大笑道:“好,真是好文章,如此文采必然不是无名之辈,敢问小兄弟名讳?”

“王子安,龙门人氏。”

“可是那京城神童王勃?”

人群有人惊呼,而后更有人念道“莫不是写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那位王子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老夫是一直挂在书房来回欣赏。”

听着周围人的话,王勃很是谦虚道:“如果没有第二个王子安的话,那就是在下了。”

“果然是大文豪啊,今日得见,犹胜闻名。”

林夜看着被众人围捧的王勃,他的注意力却是落在了那阎都督身上,阎都督很是高兴没错,但林夜总有一种感觉,这阎都督的并没有特别的激动,就好些这一幕他已经是提前有所预料到一样。

而接下来自然就是众人围绕着王勃和阎都督进行奉承,婢女们再次摆上水果佳酿,一群文人开始喝酒作乐,穿梭在美婢侍女之中……

林夜看着这一幕,只能是长叹一声,真是放浪形骸啊。

罢了,入乡随俗吧。

……

……

中午宴会过后。

“都督,子安还要前往交趾看望父亲,就先告辞了。”

“本还想留王公子再待几天,但百事善为先,王公子既然是去看望父亲,本都督也就不挽留了。”

阎都督亲自送王勃上了船,并且随后有仆人送上了一封盘缠放到船上,王勃也没拒绝,这本就是润笔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