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4章 考古发掘(第2/3页)

“基本上已经确定了,在这里大约六至八米的地下埋藏着一个比二里头文化还要大两倍多的巨型遗迹!”

听完刘东的话,齐红军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之色,“幸好如此,我可是把这件事跟总理汇报过了!”

“总理?”

“当然了!夏朝文字是多么重大的事情。如果这个遗迹真的来自于夏朝,而且出土众多刻有夏朝文字的艺术品的话,那它的影响力将超越新中国成立后历次的考古发掘。如此重大的事情怎么可能不经过国务院?”

“这倒也是!”点了点头后,刘东继续道,“姨夫,那您这次来是准备亲自盯着这次考古发掘吗?”

“嗯!那是肯定的!要是不亲眼见证这次考古,我心里不踏实。不过,我也没有那么多时间长期盯在这里,等到第一个发掘现场,能够找到大量夏朝艺术品的话,那我就带着他们先回京城了!一个是向总理回报,还有一个准备更多的考古人员过来帮忙!”齐红军道。

“走吧,我们过去!谭老他们应该要开始了!”

拍了拍刘东的肩膀后,齐红军带着他走了过去。

这时候,谭老和裘老这两个考古发掘方面的大拿,经过细致的讨论后已经基本确定了一套考古方案。

就从赵有田打井的地方开始发掘,之所以如此,两位老爷子也是想早点把这里的文物发掘出来,避免它们受到破坏。

确定了发掘计划,在接下来就是大规模的发掘。

因为,遗迹很可能位于地下八九米的位置,所以这梯形发掘方法要挖掘大量的土方。好在,有齐红军在这里,最不缺的就是人手。

很快,在调集了更多武警战士过来后,由谭老指导下,一个长16米,宽12米的大坑被一层层挖掘出来。

后来有了吊车帮忙,挖掘的速度更快了!

不过,在挖掘下去大约6米后,所有的武警战士都被裘老赶了出去。为了保证埋藏在地下的文物不受丝毫的破坏,到了这个深度以后,在接下来的土层都要专业的考古人员用小铲子一铲铲的铲出去。

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工程,格外的花费时间,而且考验人的耐性。

好在今天天气不错,再加上四月多的时候,白天的气温已经不算太冷。所以,无论是齐红军,还是边上时刻关注发掘进度的老爷子们都瞪大了眼睛关注着考古现场的一举一动。就算是偶尔有人累了,也不是离开,而是找来一张椅子坐下继续看。

就这样,坑中干活的热火朝天,边上关注的人屏住呼吸。现场居然出现了一种诡异的安静。

但这种安静并没有保持多长时间。在大约临近中午的时候,无论是坑中的考古人员,还是边上伸长脖子,满脸好奇的围观者都不由自主的发出了喜悦的声音。

只见,在边长8米左右,宽度6米左右的深坑底部,随着泥土的清理,一层层堆叠的玉板逐渐显露出了踪迹。

这些玉板跟刘东手中的玉板在大小上几乎相同,而且表面同样阴刻着各种难懂的图案,这种图案比较抽象,比起阴虚甲骨文,它们要更为简单难懂。

但恰恰是这份简单难懂才更让人兴奋。

简单的清理了一下东南角,大约两三百块堆堆叠叠的玉板后,亲自参与了这次发掘的谭老并没有立即把这些玉板清理出来。而是沿着这个发掘现场的边界继续清理。很快,一些埋在土里的青铜器、陶器、石器被逐渐清理出来。

这些青铜器、陶器和石器普遍简单古朴,表面的纹饰也并不复杂。很显然,受制于生产力,夏朝的生活用品,或者说祭祀用品还远不如商朝那么丰富而且先进。

所有的位于这个已经被确定为1号的发掘现场中,大约一百多件,除去玉片之外的文物中,体量最大的居然是一尊四足无盖青铜鼎。

而且这尊青铜鼎高度并不超过五十厘米,表面纹饰也只是最简单的饕餮纹。看的出来,它是用陶范法铸造的,边缘处留有未经打磨的明显痕迹。

虽然,这件没有明文,而且也不算精美的青铜鼎价值也许并不算太高,但这并不能让周围的人觉得有丝毫的遗憾。对他们来说,发掘坑中那些阴刻了夏朝文字的“玉板”才是真正的重点。

看着一件件被小心拿上来,由专门的考古人员负责装袋保存的珍贵艺术品。眼中带着欣赏的刘东忽然转头道:“姨夫,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手!不单单是专业的考古人员,而且还需要大批的保安人员!”

整个“斟鄩遗迹”如果全面开发的话,那将是一个覆盖面积将近400万平方米的巨大区域。

就算是分期开发,那也需要数量超过三百人的武警来维持秩序,守卫安全。而现在他们手中掌握的防卫力量连起码要求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差的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