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第3/4页)

太子听话,无论洪熙帝提出任何要求,都顺从父亲,毫无忤逆之举,且东宫太子妃和孙良娣都有孕,洪熙帝实在挑不出东宫什么毛病,很是头疼,郭贵妃乘机吹起枕头风,“殿下登基,虽昭告天下,但是至今还没去南京孝陵太祖皇帝还有凤阳祖宗皇陵那里祭陵,太子是储君,何不派太子去南京祭陵呢?”

洪熙帝一听,“爱妃真是妙计!”

洪熙帝召见太子。

太子一听,简直怀疑自己的耳朵,“迁都?父皇,不是已经迁到北京了吗?”

“朕想再迁回南京。”洪熙帝说道:“朕已经下诏,送去云南,要以前的胡尚宫去南京的旧皇宫,和守备南京的郑和太监一起把南京旧宫先修一修,你带着东宫搬到南京旧宫居住,把皇宫全部修整一遍,然后朕再迁回去。”

简直天方夜谭,太子说道:“南京皇宫建筑不成问题,问题是皇宫建在燕雀湖上,逐年地陷,尤其是后宫,听说这几年已经塌陷处一个小湖泊了,地基如此,上面的建筑翻修,也无济于事,隔几年就塌陷。”

洪熙帝当然知道南京皇宫破成啥样子,他只是找借口把东宫远远打发走而已,如果只是郭贵妃说的祭陵,祭完了就回京城,也就几个月,但是迁都就不一样了,可以用这个理由长年累月的把太子安排在南京。

洪熙帝说道:“只是传闻,你又没见亲眼所见。你先回南京,要工部的人勘探测量,倘若真的不行,就在南京重新选址,建造新宫。”

太子心如明镜,他晓得洪熙帝如此爱惜民力之人,连下西洋都禁止了,来回迁都这种匪夷所思之事绝对不会干的,只是想把自己打发走,眼不见心不烦而已。

太子此时已经被磋磨得心如止水了,说道:“迁都这种大事,应当先与群臣商议。”

洪熙帝打了二十一年太极,熟悉各种弯弯绕绕的套路,说道:“如今我朝以休养生息为主,把空虚的国库补起来,这个时候若明面上提出迁都,必定会起争议,闹得人心惶惶。所以,朕不宜现在就提起此事,需要太子你去南京打头阵,做好迁都的准备,待万事俱备,朕就可以说服群臣迁都了。”

太子说道:“可是儿臣去南京,群臣肯定会猜到父皇的打算。”

太子正好掉进洪熙帝挖的坑里头了。

洪熙帝赶紧往坑底头填土,把长子埋起来,“还是太子考虑的周到,这样,朕登基以来,一直忙于朝政,没有时间去凤阳、南京两地的皇陵祭陵,你是太子,就替朕走一趟,以祭陵的名义去南京,这是大孝啊,群臣不会有任何怀疑的。”

太子说道:“儿臣这就准备去南京。”

洪熙帝说道:“要快一点,马车颠簸,东宫还有两个孕妇,只能走水路,东宫必须赶在大运河河水结冰之前出发,不用带太多东西,横竖南京皇宫那边有胡尚宫和郑和太监提前准备,迎接东宫。”

胡善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还能干第四届。

洪熙帝也万万没有想到,此时胡善围并不在云南昆明,她就在北京!

洪熙帝打发走了太子,顿时心头大块,喝了杯茶,去恭房撒尿,尿完之后,立刻有小太监把脏污的恭桶提出去了。

宫里的下水道是用来排放雨水的,一应粪便污物靠人力畜力运出去,送到化粪池制造肥料,小太监偷偷将“龙尿”灌进竹筒里,用蜡封好,混在运送恭桶的马车里,出了宫,有人将竹筒取出,送到一处看似普通的民居里。

一个人将一把竹篾塞进竹筒里,浸泡在尿液中,然后取出来,放在架子上稍稍晾干,竹篾散去水分后,遗留类似浆糊般半透明的东西,那人试图将竹篾从木架子上取下来的时候,竹篾被黏在架子上,用力撕扯才取下来。

地上的蚂蚁闻到甜腻之味,也纷纷顺着架子爬到竹篾上,很快,竹架子上密密麻麻一片蚂蚁。

“茹司药,按照你的经验,皇帝还能活到几时?”胡善围将手炉递给做实验的妇人。

茹司药刚刚用雪水洗了手,赶紧接过手炉暖手,“消渴症到了这种程度,时日不多了,如果一直放纵饮食,不知节制,一年之内吧,他头上的血管就像冰块一样脆弱,如果遇到强烈的刺激,随时可能爆裂,就像中风的症状,先是全身瘫痪,不能言语,然后在一片混沌中死去。”

胡善围拿出一个小匣子,拿出一枚点心塞进茹司药嘴里,“如果天天吃这个呢?能活几日?”

那点心明明是酥的,但是入口即化,简直让人停不下来,茹司药好奇的又吃了一个,“这是什么东西?”

胡善围说道:“基本上是油和糖做的,西洋点心师傅的方子,从牛奶里提取的油脂,因而吃起来一点都不腻,把糖磨得脂粉一样细,加入鸡蛋和一点点面粉搅在一起,用磨具成型,炭火烘烤,别看每个只有一小口,糖油的用量是半盘子桂花糕的量,吃起来还不觉得甜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