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春雷震震(第3/4页)

墨水在皑皑白雪里晕开,乍看上去像是一幅黑白水墨画,三个熊孩子身上沾满了墨汁,在雪地里摸爬滚打,就像三支毛笔,信笔书写涂画,鬼斧神工的形成一幅嬉雪图。

永乐六年初春,始于堆雪兔子,终于打雪仗,也是三人童年的终结,他们从赤子之心的童年迈入了充满各种烦恼和悸动的少年时代。

这一年,张淑妃代掌后宫大权的手段从青涩走向成熟,到得心应手,胡善围从她身上经常能看到端敬贵妃的影子。

后宫,张淑妃地位渐渐巩固,打理的井井有条,韩国女团在权贤妃的带领下,也都温顺听话,后宫稳定。

后宫风平浪静,胡善围的日子才开始好过,每天打卡上下班,节假日沐休,和沐春阿雷享天伦之乐,他们这一家人难得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前朝,企鹅太子每天晃晃悠悠,风雨无阻的上朝,文武百官从刚开始的看不惯,渐渐习以为常,接受了太子是个残疾的现实。

#今天瘸子太子被废了吗#这个话题刚开始还能天天上热搜,后来渐渐凉了。

因两个支持自己的公主抄《内训》抄到三更半夜才止,汉王意识到从身体残疾这个方面是无法撼动太子地位的,还会引起反噬,他必须想办法从其他方面下手。

于是,汉王决定先养精蓄锐,等待下一个时机,反正朝中武将大多都是支持他的,他缺的只是一个机会。

永乐六年七月,仁孝皇后小祥(去世一周年),永乐帝素服犀带,罢朝三日,京城停音乐、屠宰七日,文武百官在西角门行奉慰礼。

同月,位于京城秦淮河附近的古刹建初寺夜间突发大火,火光几乎照亮京城,永乐帝居然亲自去了大火现场,坐镇指挥扑火,然而这座建于三国时期的东吴古刹还是葬身火海之中。

天亮了,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从一座佛塔地洞挖出一副已经烧得炭化的的棺材,“皇上,硕妃娘娘的神位已经烧没了,只抢救出棺椁。”

硕妃是永乐帝的生母,但是永乐帝为了名正言顺登基,篡改了史书,把太子,秦王,晋王,他自己,还有弟弟周王都写为孝慈马皇后嫡出亲生的。

为了掩人耳目,硕妃的神位棺椁都秘密从附葬孝陵里取出来,供奉在京城历史最为悠久的建初寺。

永乐帝跪在母妃的棺椁旁边,抚棺大哭,“母亲,儿子不孝,不能认您,不能给您追封皇后,建初寺千年古刹,都遭遇天谴火灾,毁于一旦。”

“母亲,儿子实在没有办法,为了江山社稷,儿子心再痛,也不能认您,儿子会在此处重建大报恩寺,修九层琉璃塔,要道衍禅师去寻访名僧舍利、佛顶真骨,为母亲陪葬此处,以报母亲生恩,求母亲原谅儿子。”

永乐帝要刚刚下西洋回来的太监郑和,还有道衍禅师等人主持修建大报恩寺,因耗资巨大,便以“纪念高祖皇帝和孝慈皇后”为理由,好方便向户部要钱,反正硕妃的秘密是一定要捂住的。

一年又一年,很快到了永乐七年,刚刚开春,经过长达一年半的选址,永乐帝宣布妻子仁孝徐皇后的墓地在北平昌平线天寿山。

这个决定一出,群臣哗然:京城在南方,怎么皇后要葬在北方去?

永乐帝不紧不慢抛出第二个雷,“不远啊,这样挺好,反正朕决定迁都北平,南京的皇宫年年地陷积水,快不能住了,整天拆东墙补西墙,成何体统?朕要在北平重新建一座皇宫。”

群臣大叫:“万万不可啊!北平路途遥远,道路不畅,在那里建一座新都城,运输物资就各种不便。”

永乐帝抛出第三个雷:“哦,那就疏通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于国于民都有利。”

“修运河耗费民力财力啊!”群臣快要被炸疯了,“皇上,北平靠近西北边境,蒙古年年犯边,不安全,若在北平建都,岂不是将京师暴露在危险之中?”

永乐帝轻描淡写,抛出第四个雷,“天子守国门,历朝历代,偏安南方的朝代岂能长久?要有危机感啊各位。所以,朕决定亲征,以攻为守,这样你们为仁孝皇后修陵墓、疏通大运河还有修建新都城就有了保护,不用担心被蒙古扰边了。”

还有亲征?

冲击实在太大,群臣脑子都短路休克了。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虽相隔三百多年,基建狂魔永乐帝和鲁迅对人性把握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下子要迁都、修大运河,亲征,一拳又一拳,把群臣打懵了,毫无还手之力,过了好一会,终于醒悟过来,纷纷跪地请求皇帝放弃,尤其是迁都,此事涉及大明百年国运,不能草草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