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永乐朝后宫女子图鉴(第2/2页)

由于每年都要进贡一定数量、相貌出众的贡女,导致当时高丽国发布诏令,十二岁以上民间平民少女必须经过贡女选拔淘汰下来,才能自行婚嫁,否则就是违法。

洪武朝后宫四分之一都是高丽贡女,永乐帝的生母就是贡女出身的硕氏。

故,胡善围有些不解,”皇后娘娘,这些朝鲜贡女难道有出身不凡者?为何是政治原因抬进来的?”

人之将死,有些国家机密必须告诉胡善围。徐皇后解释道:“以前是高丽国王氏王朝,现在那个地方已经改朝换代,是李氏当政的朝鲜国。当年皇上还是燕王的时候,悄悄出钱出兵器,帮助权臣李成桂夺位。”

“故,朝鲜立国,和燕地暗地里关系很好,靖难之役的时候,李景隆五十万南军围攻北平城,建文帝还下旨命和燕地的邻国朝鲜出兵出粮食支援李景隆,李成桂表面答应,背后以各种理由拖延时间,没有支援李景隆,否则北平城很可能被攻破,本宫也没有机会今日和胡尚宫重逢坤宁宫。”

徐皇后淡淡讲述,胡善围却听得惊心动魄:还有这事?看来我在云南四年,信息滞后,快要变成井底之蛙了。

都这个时候了,徐皇后还反过来安慰胡善围,“事关机密,大明也有区区几人知晓皇上和朝鲜国王李成桂的交易。朝鲜是东北边境最重要的藩国,皇上要迁都北平,就必须稳住朝鲜,否则新都城危矣,迁都的事情就要黄了。”

“所以,后宫里的朝鲜嫔妃,全都是朝鲜两班贵族出身的千金小姐,汉字是朝鲜的官方语言,朝鲜贵族专用,这些朝鲜嫔妃琴棋书画,谈吐礼仪,和大明书香门第的小姐别无二致,并非以前只是用来取乐消遣、以色侍人的贡女。”

“她们的父兄是亲大明派别的朝鲜两班大臣,是稳住朝鲜、将来顺利迁都的基石。只要她们没有过分之处,尽量善待她们。”

胡善围明白了,说道:“微臣知道了,不看僧面看佛面嘛。”

和聪明说话就是舒心,一点就通,一下在抓住重点。徐皇后微笑点头,“就是这个意思,这些朝鲜嫔妃出身最高的权氏已经封为贤妃,还有鱼氏、吕氏、崔氏等等,皆是好人家的女儿,各自都封了品级。”

“此外,宫里还有两个来自女真部落的妃子,也是为了稳定边境之用,这些番邦女子,远离家人,都是父兄为了前程送来大明和亲的,都是可怜人,在本宫手下都很听话乖顺,就是不晓得本宫死后,是否有人兴风作浪——你需记住,要善待她们,也要防着她们持宠而娇,扰乱宫廷规矩,宫规不能松。”

胡善围应下,“微臣对她们以礼相待,宽容为上,若有心术不正者,先言语敲打,收手也就罢了,若一意孤行,便先请示皇上,以宫规论处。”

“嗯,就是这个意思。”徐皇后说道:“还有一个张淑妃,父亲是忠武王张玉,张玉本是元朝枢密院知院,一品大员,投降大明后跟随皇上,在靖难之役时,为了救皇上而战死,皇上为抚恤忠臣,纳张氏进宫。张氏背后是靖难功臣还有投降大明的元朝臣子,你……”

徐皇后交代后事,强打精神说的太多,此时越发虚弱,都无法坐直了,胡善围忙扶着皇后躺下,捧上参汤。

徐皇后休息了好一会,才说道:“后宫大概情况就是如此,本宫走后,应是张淑妃统领六宫。张淑妃太年轻,性子有些急,你是三朝尚宫了,好好稳住她,莫要走错路,本宫觉得你有这个本事。本宫担心的……是东宫。”

徐皇后忧心忡忡的看着东宫的方向:“太子身体不好,外头废太子的风言风语就一直没断过。太子总是对本宫笑呵呵的,似乎从来不放在心上,唉,知子莫如母,本宫晓得他心里不舒服,有本宫在,一定能护得住这个憨厚善良的孩子,无人能撼动东宫。”

“可是本宫若走了……老二性格天生就爱争强好胜,靖难之役,他跟着皇帝一路拼杀,还救过皇上的命,知子莫若母,本宫也晓得他心里不服气,不过,有本宫在,兄弟两个表面始终都和睦,本宫本想着,时间会冲淡一切,本宫在中间慢慢调停,兄弟两个会和好如初,可是本宫没有时间了。”

徐皇后双目生的期望越发迫切,“本宫并不贪恋这人间富贵,只是担心兄弟骨肉相残,本宫知道为难胡尚宫了——如果可能,请胡尚宫尽力避免悲剧发生,要汉王明白,永乐皇帝只有一个,东宫永远都是东宫。”

“这个……”胡善围说道:“微臣不敢保证能做到,只能尽力而为。”

其实徐皇后的几点要求,和胡善围的工作准则不谋而合:谁搞宫斗我搞谁,谁争储位我搞谁,都不准搞事情,建立和谐有秩序的大明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