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失控(第3/3页)

方孝孺说的严惩贪官和减税两条计策,是当官的常识,只要是个官,基本都能想到,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老生常谈而已,所以黄子澄点点头,“方大人说的极是。”

两大顾命大臣达成共识,建文帝又问:“是双管齐下,还是择其一而为之?”

黄子澄说道:“如今正在打仗,且一打就是一年,积攒多年的国库空了大半,如果贸然减税,国库必然空虚,将士们的粮草从何而来?故,微臣建议从肃清吏制开始。”

杀几个贪官,杀鸡儆猴,给百姓出口恶气,百姓必定会拥护中央的“打虎”行动,顺便抄检家产,还能给朝廷补充点银子,贪官的银子不干净,能抄检到国库里,算是给贪官面子,简直是一举两得,所以历朝历代,新君上台,大多会选择削几个高官贪官,两全其美。

建文帝觉得说的有道理,连连点头,一旁方孝孺捋了捋白胡子,一副世外高人的样子,说道:“老臣觉得有所不妥,皇上自打登基以来,新政主张宽容,以矫正洪武朝的严酷刑罚,肃清刑狱,给错案冤案平反,以前人满为患的监狱都空了许多。”

“黄大人的出发点是好的,要削贪官,可是官场的事情,利益盘根错节,黄大人要杀贪官,可是到最后,就像当年四大案一样,成为官场上互相排挤,党同伐异的刀子,互相检举揭发,互相攀咬,到最后失控,全都进了监狱,从胡惟庸谋反案到蓝玉案,高祖皇帝杀了数万多官员,官场腥风血雨啊,如今逆贼燕王还没束手就擒,朝廷要保持稳定,不能乱,所以,老臣认为先不要动吏制,从减税开始下手。”

方孝孺的老师是明初四大家宋濂,而宋濂也是建文帝和父亲孝康皇帝的老师,当年宋濂就是因卷入明初四大案的“胡惟庸谋反案”而几乎灭了满门,儿子孙子都被斩首,当时孝康皇帝朱标跪地苦苦求情,加上孝慈皇后出面说情,宋濂才免于斩首,被发配到了白帝城。

方孝孺亲眼见到老师宋濂晚景凄凉,所以在成为顾命大臣之后,一直劝建文帝改变洪武朝的苛政和严刑,主张“以宽矫猛”,肃清假案错案,只要不是穷凶极恶之徒,判刑时要宽容量刑等宽松政策。

建文帝也十分景仰宋濂,认同方孝孺的主张,觉得乱世才需要重典,盛世就应该宽容大度,遂推行下去。这得到一部分的支持,但是燕王就乘机抓住把柄,说方孝孺擅自改变洪武朝的政治制度,姑息养奸,对坏人宽容,就是对好人的残忍,方孝孺是毁灭大明刑罚制度的大奸臣!

所以燕王打出“锄奸臣,清君侧”的口号,公开将方孝孺列入奸臣名单,实际上很得一部分人的支持。毕竟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是普通老百姓最能接受的、最质朴的逻辑。

如果连朝廷都不能主持公道,我们凭什么交税(保护费)?

黄子澄不认同方孝孺的观点,“在打仗的时候宣布减税?方大人,幸亏洪武朝积累的家底够多,否则,一般打仗的时候按例要加税的。现在减税,军费从何而来?虽说刚刚打了几次胜仗,但北方大部分还是控制在反贼燕王手中。这仗一时半会是打不完的。”

方孝孺又捋了捋胡须,“老臣自有妙计。减税,只减去江浙富裕地区的赋税,因为以前这里是张士诚的地盘,这里的人支持张士诚,先帝平定江浙,张士诚自尽后,先帝对江浙实行重赋政策,这些地方的税率本来就比大明其他地方要高许多,以田亩税收为例,其他地方每亩收税在一斗左后,但是江浙地区田税高达亩税二三石,太不公平了。”

“还有,为了保持江南重赋税的不公平政策,先帝曾经下令,凡籍贯是江西、浙江、苏州、松江等重赋地区的官员,终身都不得在专门管理赋税的户部担任任何职位,这个规矩也要改一改了。皇上用人,应该以德才为先,岂能只看籍贯?”

说到兴奋处,方孝孺对建文帝一拜,“减税,加上任人唯贤,如此,既能得到江南百姓的拥护,也能得到朝廷大臣们的拥护,皇上必定天下归心啊。”

“万万不可啊皇上!”黄子澄极力反对,质问方孝孺:“江南能代表天下?江南地区出身的官员,能够代表天下官员?方大人出身江南,家里的田地也在江南,家人和学生、朋友都是江南人,就一叶蔽目,不见泰山。如此一来,除了江南百姓、除了籍贯为江南的官员,所有人都会反对皇上,和皇上离心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