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套中套(第3/4页)

后宫西长街地陷,扫地的宫人第一个报给后宫大管家胡善围知道,胡善围赶到现场,发现铁碑刚好陷入大坑,深不见底,于是向太后和衡王秘密进言:

首先发动亲信在朝野内外制造高祖皇帝九泉之下死不瞑目,以铁碑陷入地基的天象来示警,暗示建文帝德行有亏,不敬高祖,把对建文帝的怨恨气氛搞起来。

如果建文帝以强硬手段压过此事,那么就开始“补一刀”。

在宫外铸造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铁碑,偷偷放在湘王府遗址,以此再次掀起民间和皇室的怨气,诋毁建文帝的名誉。势必让建文帝从众望所归的皇位继承者,变成众矢之的,就连九泉之下的高祖皇帝都极其失望不满的新皇帝。

然后衡王出面示好,安抚,以此得到皇室的好感,如此一来,就顺利完成了逼宫的第一步。

建文帝听完胡善围的陈述,震惊、失望、害怕、愤怒等等情绪,犹如一把把刀子捅向他的心脏。

原来现在的母慈子孝都是假象,为了迷惑朕、麻痹朕,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朕平生第一次违抗高祖皇帝的命令,为母亲拦住了那壶鸩酒,母亲为何还要致朕于死地?

建文帝对母亲是有感情的,他本能开始否认,喃喃道:“太子……太子还那么小,是太后的亲孙子啊,她怎么舍得对一个话都还说不清楚的孩子动手。”

胡善围说道:“因为陛下若驾崩,两岁太子登基,必有马皇后垂帘听政,辅助太子,太皇太后听起来地位很高,其实还不如太后有权。”

没有丈夫、没有太子,马皇后就只是一个寡妇。

建文帝还是不肯相信残酷的现实,“你到底有什么把柄在太后手里?居然配合太后和衡王逼宫!”

胡善围说道:“因为太后对微臣说,高祖皇帝驾崩之前,要范尚宫赐给她一壶鸩酒,以绝后患,但是皇上中途拦截了这壶鸩酒,要范尚宫保密,范尚宫答应了。但是皇上担心范尚宫将他抗旨的事情捅出去,若被天下人、尤其是藩王们知道了,必定会威胁皇上的帝位,为了以绝后患,皇上假意答应范尚宫出宫,制造沉船事故,将她淹死在江中。为了灭口,还逼赐酒的王典正写下遗书,上吊自尽,这样就没有人知道皇上做下的恶事了。”

建文帝脑子嗡了一声,脸色白一阵,青一阵,过了好一会,才问道:“你相信太后的话?”

胡善围先是点头,而后摇头,“微臣只相信一半。微臣在高祖手下效力十五年,知道高祖皇帝的性格手段,要么不动手,要么做绝。太后还是太子妃的时候野心勃勃,想借着生恩,要掌控皇太孙您,高祖皇帝最方案后宫干政,既然下令整个后宫殉葬,那么太子妃也是一并要带走的,只是赐死太子妃没有正当理由,此事需秘密进行。”

“故,高祖皇帝一定会命范尚宫赐死太子妃。然而,高祖皇帝没有料到皇上一片孝心,对此早有应对。皇上,微臣进宫的时候,您才三岁,是个懵懂孩童,微臣可以说是看着您长大的,您天性纯良,聪敏好学,高祖皇帝认为您是守成之君,于是封您为皇太孙。皇上是孝子,身为人子,虽知母亲犯了大错,惹怒了祖父,但母亲就是母亲,依微臣对皇上的了解,肯定不会坐视母亲四十出头就死去,否则,一生都良心不安。”

“所以,皇上明知抗旨,还是要拦截鸩酒,劝说范尚宫忘记此事。赐酒和拦酒,这两件事是真的。”

“这两件事涉及宫廷机密,皇上帝位的正统,触之者死。太后以此要挟微臣,说皇上一旦知道微臣洞悉此事,范尚宫的下场,就是微臣的未来。”

听到胡善围的分析,建文帝震惊的目光开始慢慢发冷。

此时沐春已经亲自确认了暴尚书将沉船案束之高阁的事实,唯有皇帝才会让有包青天之称的暴尚书收手。

再看建文帝眼神,胡善围更加确定他就是凶手——起码范尚宫是他派人杀的。

胡善围赶紧说道:“微臣也是有父母的,微臣十分理解皇上的做法,如果换成是微臣,微臣也会选择抗旨救母。微臣的母亲死于常遇春屠杀苏州城,母亲为了微臣和父亲,被难民踩踏在脚下的时候,还苦苦呼喊不要管她,要父亲背着微臣赶紧逃命。母女亲情,血浓于水,当子女的岂能坐视父母被杀?”

听到这话,建文帝的目光方有些转暖。

胡善围话头一转,又道:“但是,若说皇上为了杀人灭口,派人追杀范尚宫,逼死王典正,微臣是万万不信的。皇上性格纯良宽厚,而太后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当年仅仅因觉得微臣离间陛下的母子关系,就造谣微臣和纪纲有染的谣言。可谓是有怨抱怨,有仇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