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皮一下就开心了(第2/3页)

沐英当沐春的爹很渣,但是当封疆大吏很优秀。

如今六年过去,麓川果然如沐英所料的那样,长达六年的内讧,使得麓川从实力最强的云南土司一落千丈,再无力反叛了。

沐春于是向思行发伸出橄榄枝,表示他愿意出兵,帮助思行发彻底铲除刀干孟势力,为彼此的父亲报仇。

思行发当然同意了,两人联手,出兵征讨刀干孟,顺利生擒了杀父仇人,并当场斩在阵前祭旗。

可是这一战,原本“得疾已三四寒暑,尝竭诚殚思,气血愈耗”的沐春旧病复发,在行军回来途中就咽气了。

惊闻噩耗,云南遍地皆缟素,还唱着悲伤的歌谣,来纪念沐春:

“孰为我父?孰为我母?无母奚居,无父奚附,天梦梦乎?莫恤我穷乎!

于畎于亩,是耕是籽。唯黍唯稌,以餴以饎。我有父母,先王之子。”

这首歌谣就是沐春在他爹沐英死后编出来的,如今云南百姓只要能够说话的都会唱了。

沐春无子,而且在临死前的遗言是他魂牵云南这片土地,死后不要回到南京观音山沐氏家族墓地安葬,而是火化烧成灰,洒在他一手督建的两个标志性大工程:沟通大江,连接云南南北的云津桥和灌溉千顷田地的汤池渠里头。

其实沐春就是不想回观音山,和斗了一辈子的父亲永远当邻居——哪怕是假的衣冠冢他都觉得膈应!

沐春当了父亲,越是对阿雷好,就越觉得父亲太冷血过分,他的小阿雷,哪怕是被蚊子咬了个小包,他都心疼的不得了,担心奶娘不尽心,只要他在家,他每晚都亲自举着灭蚊灯,满屋子照蚊子。

沐晟也晓得大哥和父亲之间是死结,简直是上辈子的仇人,只得遵守大哥的“遗愿”,从灶里掏了点草木灰,一分为二,分别从云津桥撒在滔滔江水里,以及汤池渠的水渠里。

抛洒骨灰那日,十几万云南百姓前来送行,哭声震天,大声唱那首“孰为我父?孰为我母”的歌谣。

沐春在云南真是下了狠功夫的,移民屯兵开垦荒地自不必说,修路修桥搞水利工程对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实在影响太深远了。

云南被称为蛮夷之地,在云津桥修建之前,偌大一片土地居然连个坚固的石头桥都没有!

之前沟通南北的是元朝修建的大德桥,木头做的,损毁严重,连一千多斤的火炮车都承受不了,摇摇欲坠。沐春下令修桥,几万军人和百姓日以继夜,“凿巨石,杀川流,度丈尺”,修建了一座八孔桥,开了云南境内石梁桥之先河。

因其沟通昆明南北,是必经之地,所以沐春亲自命名“云津桥”,此桥“屹如金堤,亘如垂虹,行者如履平地焉。”

“云津桥”之后,因交通便利,两岸成了商业重地,一下子变成了中央cbd,是昆明八大景观之一,有诗歌记载两岸的盛景:

“云津桥上望,灯火万千家。问夜人沽酒,寻店客系槎。城遥更漏尽,月圆市声哗。破晓阑游兴,疏钟传太华。”

这种商业盛世,简直媲美京城秦淮河两岸,昆明百姓的物质和精神,还有幸福感都得到了提升。

如果说云津桥使得沐春在市井之中名声鹊起,那么汤池渠则让沐春在农民心中成为了神一般的存在。

在沐春修水利之前,这里完全是靠天吃饭,明明有“汤水在旁,人不知用”,遂命修水渠,分汤水灌溉田地,“因山障堤,凿石刊木”,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开出了一条长三十六里,二尺宽的水渠,因汤池渠受益的田地有千顷之巨。

市井百姓爱沐春、农民也爱他,读书人也爱他——若不是沐春为云南争取了进士名额,恐怕这里至少十年出不了一个进士了,文化是需要沉淀的,不说别的,就说石墩桥,中原都有千年石桥历史了,这里开始修石拱桥才几年?文明要一点点的来。

故,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无比对沐春感恩戴德,在沐春留下遗嘱,将骨灰永留云南后,还自发为沐春修了祠堂,把他当做神灵一样供起来了,永远享受云南百姓的香火供奉。

沐春和胡善围乔装打扮,也参加了自己的“葬礼”抛洒骨灰仪式,看着满城百姓为自己悲伤,沐春也不禁落泪,“其实我只是尽本分而已,既然镇守在此,总得做点什么吧?可仅仅是尽了本分,他们就如此感激,唉,也就是以前苦日子过得太久了,封闭在此,没见过外头的花花世界,我稍有改变,修个水渠,建个桥梁,他们就感恩戴德,看着他们哭,弄得我不好意思去死了。”

胡善围说道:“你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是你非要搞挫骨扬灰这种花样,这下连诈尸还魂的借口都找不到。”

三十五岁的人,还是皮,比亲闺女还皮,临死都要皮一下,皮一下就开心了?瞧你现在倒霉样,后悔都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