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国储之争(第3/4页)

“皇上,微臣这六年来已经基本解决了云南二百五十万移民吃饭和住房问题,沐家将世代镇守云南,可是单靠一个沐家那里够?云南需要的一大批基层流官,何况,如果一直由沐家镇住西南,世袭罔替,那么沐家就会变成云南最大的土官了,这不是皇上想要的结果。”

“所以,接来下是解决云南教育匮乏,人才稀缺,文化融化的问题,希望皇上特许云南按照当地情况搞自己的科举考试,再鼓励当地贵族、土官的后代来京城学习,鼓励他们去学习考试,凭真本事回云南当流官,将来土官和流官有了矛盾,他们可以当中间人,两处说和,用土官来对付土官,避免发生流血冲突。”

沐春每一招都是大杀招,明显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看来他在这一百天丧假里给父亲办丧事的时候,一直没有停止考虑如何治理云南的问题。

洪武帝叹道:“唉,皇太孙要是你一半见识,就不用朕为他发愁了。”

在政治嗅觉方面,沐春和沐英一样敏感,他连忙说道:“皇上,您就别寒碜微臣了,微臣快三十岁了,皇太孙才十五岁,微臣十五岁的时候是个烂泥糊不上墙的纨绔子弟,不如皇太孙一半见识。”

沐春:千万不要把我和皇太孙相比,我不想参与储位之争,我还想多活几年,等孝期一过,就和善围姐姐携手白头呢!

皇太孙朱允炆是懿文太子妃吕氏所生,是皇室长孙。但是吕氏是小妾扶正的继室,懿文太子的原配是开国大将、开平王常遇春之嫡长女常氏。常氏生有嫡长子朱雄英和次子朱允熥,可惜朱雄英八岁时夭折了,如今只剩下一个十四岁的朱允熥。

论年龄,朱允炆比朱允熥大十一个月。

论出身,朱允炆是继室所生的嫡子,而朱允熥的原配嫡子。

按照宗法继承规则,原配嫡子肯定大于继室嫡子,朱允熥才是皇太孙。

但是,朱允炆从小就聪明,三岁开蒙,五岁能诗,深得洪武帝的喜欢。而朱允熥无论文武,皆是平庸。

对于同父异母兄弟两个智力相差如此之大,宫中曾经有传闻,说是先太子妃常氏在生朱允熥的时候难产,朱允熥在产道里憋了好一会才生出来,憋坏了脑子,有些痴傻。

谣言一传出,宫正司范宫正立刻开始雷霆手段,揪出了几个带头传谣的宫人,拔了舌头,再乱棍打死。从此以后,无人敢胡说了。但是朱允熥痴傻的名声最后不知怎么还是传出去了。

其实朱允熥能够正常读书应对,没有痴傻,他就是太平庸了,皇室子弟们都经过名师指点,精力充沛,条件优越,有会文的,会武的,爱好戏剧的,甚至编写医书的,基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特点,在某个领域搞出点名堂来,就连以荒唐之称的鲁荒王,也有几笔好字,一些好诗。

而朱允熥连平庸都平的毫无特点,就是个普通人,这让洪武帝很是失望,所以违背了宗法继承基本原则,放弃了原配嫡子朱允熥,选择了继室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帝此举,在朝廷掀起大波,因为朱允熥的外公是开平王常遇春啊!郑国公府常家如何能服?

除了常家,郑国公太夫人蓝氏的亲弟弟,是凉国公蓝玉——大明目前最出色的中年将领,在北伐捕鱼儿海战役中取得大胜,洪武帝把蓝玉比作卫青,从侯爵升为国公,是大明最年轻的公爵大人。

郑国公夫人冯氏还是宋国公冯胜之女,冯胜是沐春的叔外祖,沐春的亲舅舅冯诚是郢国公——也就是说,除了蓝家,冯家也是天然支持朱允熥的。

沐春从小父亲不爱,舅舅不喜,宋国公冯胜总是催他讨好父亲,搞定世子之位,所以沐春不喜欢冯胜。

沐春不想卷进东宫储位之争,尤其是在洪武帝已经封了朱允炆为皇太孙的情况下表态,他又不傻!

洪武帝的决定是别人施压就能改变的吗?

洪武帝在他阐述云南治理若干意见时,并没有接茬说同意或者不同意,而是谈起了皇太孙朱允炆,说“皇太孙要是你一半见识,就不用朕为他发愁了”这种话。

沐春立刻警觉起来,他意识到皇上是在试探他对新皇储的态度,于是连忙撇清了自己,说他在十五岁的时候是一滩烂泥,不如皇太孙朱允炆一半见识。

沐春的反应简直完美,看来平时和舅舅家关系不好,也不全是缺点,现在朝局敏感时期,保持距离,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才安全。

这也是胡善围叮嘱沐春的基本规则,不要和洪武帝对着干,这个年老的帝王习惯要掌控一切,年纪越大疑心病越重,所以从一开始,胡善围就断定储君绝对不会在兵强马壮的藩王们中产生。

原因很简单,藩王们不好控制,而且有可能把洪武帝变成太上皇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