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爆款(第3/3页)

何况这出戏演到赵五娘吃糠那段,唱词生动悲恸,极有感染力,马皇后,孙贵妃等在战乱时期吃过苦头的娘娘们皆面露动容之色,纷纷红了眼眶。

到了罗裙包土葬公婆时,席间多有落泪者。

宫廷大戏没有胡善围区区一个七品典正的位置,她远远站在一个亭子下,抱着暖烘烘的手炉,独自一人看着远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台。

北戏的配乐多是琵琶古筝,南戏的配乐多箫管,声音绵长,故隔着老远,胡善围都能听见乐声。

恍惚中,她变成了戏台上的赵五娘,先是“软怯怯的孤身己”,再到罗裙包土葬公婆后,毅然抱着琵琶上京寻夫的蜕变。赵五娘的痛苦,胆怯,希望又绝望,在绝望里寻找新的希望,她感同身受,因为她有相似的经历。

她亲手推荐了《琵琶记》,等同将自己无法愈合的隐痛亲手一点点撕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然后用力挤出脓血,疼都不能呼吸,挤脓血的手一刻都不能停,必须全部挤出来,隐痛才会消失,旧伤才会真正愈合。

她亲手将过去软怯怯的胡善围一刀刀捅死了,战胜了自己,从此以后,若再有人提到未婚夫,她不再一击即溃,笼罩在往事的阴影中无法自拔。

或许那时候,她只是淡然的付之一笑吧。

不知不觉中,亭子里的胡善围脸上有了一抹笑意,她不会再为过去流泪了。

戏台上,《琵琶记》唱到了最后一曲《永团圆》:

“……共设华筳会,四景常欢聚。显文明开盛治,说孝男并义女,玉烛调和归圣主。”

一个历经曲折最后大团圆的故事以“归圣主”为结尾,洪武帝龙心大悦,对《琵琶记》大为赞赏,笑道:“《五经》、《四书》,就像布帛粮食一样,家家都有。高明的《琵琶记》,如山珍海味,富贵荣华家不可无,以后每日都演几出。”

教坊司伶官忙道:“遵旨。”

洪武帝又道:“《琵琶记》是南戏,不便传唱,教坊司用琵琶古筝箜篌等便于弹唱的乐器重新配乐,谱以弦索,重新出一个院本,推行到民间,以教化世人之用。”

果然,胡善围的判断是对的,这部戏稍显说教的缺点,正好是洪武帝喜欢的优点。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何况洪武帝还说出“富贵荣华家不可无”的话,官员谁敢不听?纷纷请戏班唱高明的《琵琶记》,这部在元末因冲突不够“爽”,过于说教而几乎默默无闻的南戏,成为了明初“爆款”大戏,风头无戏能及。

南戏从此登上大雅之堂,开始成为宫廷戏曲,《琵琶记》也成为南戏之祖。

洪武帝对《琵琶记》爱不释手,下令以后每天都要听后,依然意犹未尽,问教坊司:“这部戏是谁选的?”

教坊司伶官忙道:“宫正司胡典正极力举荐,《琵琶记》才得以在冬至日进演。”

一个七品典正,平时入不了皇上的眼,洪武帝对这个颇具慧眼的女官很好奇,说道:“宣胡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