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老将出马(第3/3页)

花荣也不过是将李逵的嘱咐说辞给说了出来。面圣的机会虽难得,可说错话的结果很严重。而李逵能信任,还有点见识的属下之中,也就是花荣了。

其他人,要么就不是办事的料,要么就不可信。

章惇问:“打哪里?”

“涿州,李大人告诉末将,如果陛下问原由就说涿州是辽国南京道的门户,如果能打下涿州,战火就不会烧入大宋境内,双方将在燕山一带厮杀,这是对大宋最为有利的局面。”

花荣谨慎道。

章惇思量了之后,也有了底。随后考量起来,谁适合派遣到河东路北线,成为李逵的副手。

李清臣问:“就飞廉军和禁卫军,能打下涿州吗?”

指望其他几个军是没希望的,也只有飞廉军和禁卫军才能给朝堂上的君臣带来惊喜。

但这话花荣怎么敢保证?只好装不知:“枢相,末将不知。”

“你且退下。”赵煦也看出来了,指望花荣能给他解惑是没希望了。等到花荣退下之后,皇帝赵煦忐忑的等待章惇的反应。

当初章惇力排众议让章楶担任收复河套的主帅,其实朝堂上还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原因是李逵似乎比章楶更合适。

会不会李逵不满,而故意甩锅?

还是真的如李逵猜测的那样,情况已经非常不妙了。而赵煦想的只有一个问题,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御驾亲征了,他是否也要跟着一起去?

要是心里不怕,赵煦当然想要硬气一把,可是万一被俘虏了呢?

大宋皇帝自从太宗之后,都认为在军略方面自己是给废物。御驾亲征是绝对不可能的,后来的皇帝再强能强过太宗皇帝?

可太宗皇帝还不是被辽人打了一脑袋包,灰溜溜地逃了回来。

然后这辈子都不再提起北伐的事。

一个边军主帅,还是军一级的主帅,其实对大宋来说并不太重要。没了,就没了。可章惇却不放心李逵起来,这家伙以前打仗都是有人在后面拉着缰绳,即便这样,也差点成了脱缰的野马,跑到不知道哪里去。

得选个老将,最好还是和李逵有过往来,熟悉的老将军。

“陛下,臣以为李逵身边应该要有个行事稳重的老将辅佐,才可保后顾无忧。”章惇道。

皇帝赵煦觉得章惇有点想多了,李逵身边不是有辅佐的人吗?不解道:“高俅不好吗?”

章惇脸色微变,心说:“高俅就是踢球好,打仗的功劳都是躺赢,这等货色,稳肯定是稳了,但太稳了,恐怕是个废物啊!”

“高俅虽说从军有几年了,可是陛下有所不知,高俅没有经历过大战洗礼,缺乏困境中的应对,而且御下安抚之才不显。飞廉军是精锐,他只要不犯错,自然不会出问题。但宁化军如今肯定士气低落,非得一员稳重老将主持不可。”

皇帝赵煦被章惇说的哑口无言,也就是他将高俅当块宝。朝堂上的大佬都不把高俅当回事。

章惇想来想去这事得问李清臣:“李枢密,你可有人选?”

让李清臣指挥千军万马,恐怕真有点难为他了,但要是推荐个合格的老将,这不难,他这个枢密使把大宋的将领名字都背了下来,没办法,脑子好使,就是这么霸道,他能随时随地能够推荐出合适的人才。

“原鄜延路主将米赟如何?李逵在延安府做官的时候,米赟也在鄜延路。”

“他们关系好吗?”章惇好奇道。

李清臣笑道:“不用担心。李逵经常向米赟的族孙米芾写信,讨要书作。在鄜延路的时候,李逵对米赟颇为敬重。”

至于米家的身份,就更不用怀疑了。米芾的母亲是神宗皇帝的奶妈,而米家是太祖时期的功勋名臣。大宋抗辽之战,都有米家人的身影。米家是大宋最为信任的功勋之一。朝堂上谁也想不到,将门功勋世家的老米家,会出个米芾这样的书法名家。

“米赟乃功勋老将,自然可用。但章相的意思是让米赟取代高俅为副将吗?”李清臣不无担忧道:让米赟当副将,是否妥当。

章惇想了想,这才缓缓道:“米赟的职责不是攻城掠地,而是在李逵上头的时候,拉住他,别让他犯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