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第3/4页)

现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凡是胆子大的先行下海的人,只要运作的好,很多都成了大老板,稳定了社会地位。

她是非常希望妈妈去做生意的,最好爸爸也能够下海经商,不过目前来看,爸爸可能还没有转过这道弯,那就慢慢来,以后爸爸肯定会想通的。

“爸爸,长青哥哥承包了公司,组建了运输公司,你的职务肯定往上升了吧?”

晩晚能够猜到的就是,长青哥是为了苏爸爸才承包的这个公司。他太了解苏爸爸的性格,还有对运输队的感情了,这才承包了这一切。

让苏爸爸能够安心地在运输公司上班,也可以发挥他的特长。

晩晚能够想到的,苏勤和陆思华何尝会想不到呢?

他们知道,长青用心了,不想他这个大伯难过,就承包了这个运输公司。

邵家是做商场的,办学校没有赢利,但运输公司却是能够赢利的。

也算是互助有余,既帮了苏家,也为邵家在宜安县开创了另一个局面。

晩晚更知道,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运输事业可比其他的事业要赚钱得多。

长青哥哥虽然出发点是为了苏爸爸,但他这么做也有长远的打算。肯定是调查清楚了之后才下手承包,他是商人,不打无把握的仗。

邵长青,是个天生的做生意的料。

在大陆这一块开展商机,他绝对是做对了。

现在大陆的商机,绝对是一块美味的蛋糕,谁下手早,就能够吃到这块蛋糕,甚至能够分上好大一块。

苏勤没有想到这一点,陆思华也没有想到,但晩晚想到了。

这也是她怂恿着苏妈妈去摆摊做早点的原因。

从小做起,先从摆摊开始,以后生意好了,又创下了名气之后,可以租商铺开店。她相信自己的妈妈的手艺,绝对能够让很多人喜欢,甚至可以创下一个品牌呢。

可不是谁都有这么一手的。

苏妈妈的厨艺,这十几年来,更加地好了。以前她就觉得妈妈的菜做得好吃,现在更加地觉得好吃,如果开了店,何愁生意不好?

等到开的厂子越来越多,工人多起来后,钱多了也就舍得吃喝了。

吃穿住,哪一行都是能够发财的行业,这三者永远缺少不了。

等到家里有钱了,晩晚甚至想让苏家再买几套房子。

现在房子还便宜,等到以后房价上去了,那可就能够升值赚大钱了。

而且房子多了,也可以出租,又是一笔收入。

“是的,今天我被部长叫到了办公室,我以为是劝我下岗的事情。”苏勤说,“你们也知道,我和部长和副部长都有点儿关系,部长的关系在于李大哥,副部长的关系是姐夫那里。虽然我知道,自己有这一层关系,下岗的可能性也不大。”

晩晚说:“爸爸快说,后面怎样了?部长是叫你去商量下岗的事情吗?”

“你别急,等我慢慢说。”苏勤说,“我在部长的办公室看到了长青,他作为部长的座上宾,正跟部长谈着事情呢。原来,长青很早前就跟部长认识了,也跟部长谈了有关承包运输队的事情。也是最近才真正的敲定了承包的事项,真正的确定了下来。”

“部长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恭喜啊,苏经理。”苏勤又说,“当时真的把我吓一跳,我什么时候成经理了?而且运输队里也没有经理这个称呼。”

晩晚听得,眼睛都亮了,“爸爸,你当时是不是整个人都懵了?”

“是,我当时整个人都懵了,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为自己被下岗了,被长青聘到了他们商场呢。”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们运输队改革成了公司,也不是私营企业,编制依然是运输队的编制,武装部和长青他们各管理一半。长青出钱,武装部出资源。”

晩晚知道,在八九十年代,确实有很多这样的企业,由私人和集体一起占股份,这叫合资。或许运输队的情况又稍微的特殊点,因为运输队这边又跟省军区有些瓜葛,毕竟是武装部出面的。这样一来,长青哥承包了这个公司之后,就不能全权掌管这个公司,还是得跟武装部共同管理。

但晩晚也知道,在未来几年,这样的情况也会有所改变,或许以后也会转型。

不管怎样,苏爸爸的饭碗保住了,而且还升职了呢。

这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苏勤说:“长青私下里跟我说,让我先管着运输公司的事情,未来这种局面会被打破。将来邵家会成立独资的运输公司,到时候会把我请过去,管理这个公司。”

陆思华说:“邵家愿意成立运输公司,是不是为了你啊,当家的?”

“我也是这么想的,长青说,他是商人,赚钱才是最主要的。我有技术,又有一定的管理才能,虽然还不够,但我可以学。长青也说,会派人教我,教我怎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