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小貔貅(第2/3页)

不得不说阿姨记忆卓群。

可到底时间久远,阿姨在具体的时间上有些出入,一会儿说她每天都来买,一会儿又说可能没有很多天,和另外一个姑娘记混了。

好在电子支付账单的记录一直可追溯——

单瀮检索了小推车阿姨两个不同的线上账单,却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三年前九月,3号到6号的账单显示,每天早上6:30,采萍儿的新手机号都在阿姨这里买了早点,而且,6号晚上7:42,段重明的号码也在阿姨这里有了消费,消费额刚好购买两碗冷面。

长寿巷的地理位置,的确不在段重明正常的通勤路线上——这么看来,这两人还真有可能见过?

采萍儿的早餐消费截止于6日,但房东在11日才收到退房消息,难道采萍儿的死亡日期是9月6日?可是,阿姨说自己看到那个姑娘早上走了,那又具体是什么时候呢?难道采萍儿9月7日拿着行李箱离开,被杀后又埋了回来?

为什么段重明6号晚上会去那里?

是碰巧,还是他真的来见了采萍儿?

如果真的见面了,这次见面,与采萍儿的死又有什么关系?这么一个大活人消失了,段重明没有起疑?

一时间,办公室里流言四起。

有人传,段重明曾经开车送了一个做完笔录的失足女回家;有人说,段重明从扫黄打非那边删过一些视频,怀疑他是在“罩着什么人”,更有甚者,说是他自己被拍到了。

几年前,这些流言就在局里传过一阵子,特别是段重明删视频这个事。不过,段重明路人缘一直很好,也就晋升路上互不顺眼的那么几个在煽风点火,批评他作风问题。段重明也没有解释,只是笑着说了一句“胡说八道”。

后来,段重明因公牺牲,再也没人提过这些腌臜事。而现在,因为采萍儿的那个电话号码,以及时间微妙的炒冷面购买记录,让这些流言又传了起来。虽然嚼舌根的人看到段夏就会闭嘴,但她其实都听到了。

段夏紧紧握住拳头,几乎气得发抖,却只能装作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段夏一回家,就“噔噔噔”冲进主卧,翻箱倒柜地找了起来:“妈——爸当年的那些记事本还在吗?”

顾诗云刚退休,在阳台上铺了一张垫子,正对着手机视频做瑜伽。

这么多年来,母女俩不约而同地在这个话题上保持了沉默,几乎不提起段重明。顾诗云闻言,身形一僵,缓缓转过身:“什么?”

“爸爸留下的那一沓笔记,你当时不是藏好了?”

顾诗云沉默片刻,又叹了口气:“你爸的东西去年冬至我都烧掉了。本来是想留个念想,放了两年,都长霉了。”

段夏:“……”

“怎么了小夏?”顾诗云起身,一双眼睛盯在女儿身上,神色间露出些许担忧,“你爸的笔记怎么了?你要用?你怎么掺和到他那些案子里了?”

段夏有些心虚地别开眼:“……没有,我就问问。”

顾诗云一把抓住她的手腕:“小夏,你们大队长答应我了,说一定把你转到宣传口,你怎么还在搞案子?”说着她握得更紧了:“你爸的案子你可千万不要碰!”

“知道啦,”段夏轻轻推开她的手,“他那案子早结了,我不是为了那事儿!”

顾诗云半信半疑地看着她。

“当时周叔叔来整理过的吧,和工作相关的笔记,局里早就带走了。我就随便问问。”

段夏从妈妈床头柜里找出了爸爸的手机。段重明的手机倒还留着,但两张卡和微信都已经注销了。手机号通话记录只能保存六个月,他是否和采萍儿打过电话根本无处查起。

现在这台手机完全就是一个没有用的空壳子。

段夏手里攥着,背靠床头柜坐了下来,像小动物似的缩成一团。

从小到大,家里人都和她说,她爸爸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是一个光荣的人民警察。家里的锦旗一面一面地挂起来,感谢信雪花一样,爸爸被邀请上电视节目……

“警察到底是做什么的?”四五岁的小姑娘问。

段重明抱着她,从她们家十二楼的窗口望出去,说你看这个城市,灯火辉煌的,多漂亮啊。男人伸手指向那一面面亮起的窗户,说每一个小窗,就是一个家庭。警察是守护这片灯火的人。

守护万家灯火的人——成了段夏对这个职业的第一印象,也是她日后不顾母亲阻拦考了警校的原因。

可是,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段重明永远是缺席的。

在段夏的记忆里,爸爸可能一年就只能带自己出去玩个一两次,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忙,不是值班就是加班,哪怕是过年这种全家团圆的时候,突然一个电话就走了。

段夏知道,妈妈对爸爸始终是有怨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