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砸锅(三十二)(第2/3页)

就在玉昔帖木儿踏上归途之时,逃离巴格达的郝仁侍卫们已经有好几个陆陆续续返回了基辅。确定了郝仁已经去世,基辅登时陷入了悲伤之中。元国朝廷下令举国哀悼。得知消息的元国民众纷纷赶往王都基辅的王宫前叩头祭拜。

郝仁与普通的国主不同,元国主要力量是他从河北带着一路走到这里的。其他的普通民众则是走投无路之下跑来元国求生存,却意外得到了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元国民众不仅都知道郝仁,更在心中留下了与自身相关的深刻印象。普通民众对于国主有个人感情已经属于罕见的个案。悲伤的心情在元国逐渐扩大,开始积累并且影响到更多人。元国朝廷中却没有卷入这股悲伤的气氛中。

郝仁在世的时候包惜弱是摄政王妃,现在她已经成为了摄政的王太妃。元国的朝政就该归她执掌。可王太妃包惜弱因为伤心无法上朝,朝廷里面的丞相魏京望与枢密使蒋广投就和平日一样继续执掌朝政。没有了国主郝仁的遥控,这两人都非常认真的使用着手里的权力。

“此时当立新主,当然是长子继位。”魏京望按照汉人的规矩提出他的看法。不少文官纷纷点头,立嫡立长乃是汉人规矩。普通的家庭还能有所调整,到了国家这个层面就没办法如此讨论。要是找借口,整个国家可以有无数借口。想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按照规矩来。

枢密使兼兵部尚书蒋广投蒋太尉也是老臣,此时他整个脑壳上方与前方已经光秃秃的,只有后脑勺延伸到耳朵上方的部位还有毛发。头发掉到这个程度反倒也能算是种发型,不再难看。只是蒋太尉的神色倒是非常难看。

魏京望这话不是对蒋太尉说的,因为蒋太尉的态度很明确,就是要支持二王子郝贵继承元国的地位。之前蒋广投就说过,郝仁中意的乃是二王子郝贵。作为郝仁大王的忠臣兼重臣,蒋广投坚决支持郝贵。

这话不是没有道理,从各种发生过的事情来看郝仁的确有这个意思。但是魏京望并不想因此支持郝贵。所以魏京望已经放弃了说服蒋广投的打算,他要说服的是还没有选择立场的朝臣。朝臣们许多人都露出困惑的表情,蒙古大臣对于所谓汉人的规矩完全没概念。郝仁是个蒙古人,蒙古规矩中父亲去世,继承父亲家产的会是小儿子。兄长们会得到部众和牲口,到新的地方开拓。这才是蒙古人认同的规矩。

所以成吉思汗召开忽里台大会的时候才要想尽办法说服蒙古王爷们,由窝阔台继承汗位。虽然不符合传统,好歹大汗有个明确的态度。现在郝仁突然死去,死的时候四十出头。要是他如忽必烈大汗那样寿终正寝,四十出头不过是人生刚过一半而已。这个年纪当然不会指定继承人。对于蒙古将领来说此时也是不知所措。听着魏京望的说辞,他们觉得有道理,却又不相信。

相对比较支持魏京望的则是汉人官员,只是此时他们也有顾虑。蒋广投之前说的话不是没有道理,汉人官员的确感觉郝仁比较不认同郝康。最后商务尚书陶之言开口了,“我以为现在的事情就是减少与欧罗巴行省的贸易。他们拿着四方交钞为所欲为,赚了咱们太多钱。”

这边提到钱,立刻就有官员跟着表态,“没错。四方交钞全部是低价购买咱们的粮食,他们转手卖出去赚了多少好处。我觉得陶尚书说的有理。”

魏京望心中大大不快,他是丞相,当然知道这个问题早就在元国王庭中引发了不满。只是郝仁大王坚持,众人也不得不眼瞅着四方同盟在其中运转,掌管着贸易大权的欧罗巴行省就大赚特赚。只是此时有人说这个,这可是在要价。他们的意思很明白,哪位王子能拒绝四方同盟,他们就有可能支持谁。

心中不快,魏京望也只能忍了。要是郝仁大王早早确定太子,此时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破事。但是局面到了如此地步,拥有权力的这些人就有了机会开价。心中给这帮人记了一笔,魏京望说道:“此事当然重要,郝康王子一定会支持大家的想法。”

话音方落,就听蒋广投冷笑一声,“呵呵,四方交钞不过是表面而已,真正要紧的乃是四方同盟。我倒是听郝贵王子说过此事,不妨请王子出来与大家说说。”

“此时又不是商议这个的时候!”魏京望怒道。

“早几天晚几天都要说,还不如早些说明白!”蒋广投大声说道。见除了魏京望之外的其他人都不反对,蒋广投命道:“请郝贵王子。”

没多久,郝贵走进了大厅。众人起来向郝贵行礼,腰中扎着白腰带,头上勒着白布头箍,以示戴孝。他一一拉起众臣,寒暄几句。接着坐在蒋广投上手位置对众人说道:“当时父王答应加入四方同盟,一来是元国实力尚且弱小,二来是我岳父伯颜大帅刚当上西罗马国主不久,蒙古人自然要帮蒙古人。这才不得不与宋国虚与委蛇。我岳父伯颜大帅立国数年,国内政局已稳。这四方同盟已经没用。东罗马乃是我岳母的母国,自然不能抛弃。这四方同盟该变为三国同盟了。没道理让欧罗巴行省趴在我们三国身上吸血。诸位,我已经派人去西罗马,与我岳父商议将四方同盟变成三国同盟。想来不久之后就能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