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砸锅(二十)(第2/3页)

虽然生气,谢松却也没有发作。敌人并非阿尔泰,以谢松对阿尔泰的了解,如果是阿尔泰负责暗杀行动,郝康不可能活下来。刺客虽然身手非常好却不是最顶尖的刺客。按照赵官家的规矩,大家自然得开会讨论。谢松本来也不是很在意会议,没想到一位年轻的新来干部说道:“我觉得这件事从那些东罗马护卫身上查比较好。刺客没能杀的了郝康,说明身手很一般。这样的人能从软禁的地方逃脱,后面定然有人安排。大家觉得呢?”

“嗯!说得好!”谢松大赞。有了可靠方向,谢松当即调动人手去调查那些东罗马护卫的事情。这帮护卫乃是东罗马军团的人,并不好调查。最初几天毫无进展。谢松却没有不高兴,他认为这反倒验证了自己的看法,指使此事的绝非小人物。一般人哪里能有如此活动能力。谢松甚至怀疑东罗马巴塞勒斯也不是没有嫌疑。

之后的日子继续风平浪静,东罗马巴塞勒斯始终没有提及过此事。谢松觉得这家伙的嫌疑或许可以洗脱一些,如果是东罗马皇帝动的手,那自然会努力达成目的。隐忍不发不像是现在这位东罗马皇帝能达到的水平。

学社官员李自然急匆匆走进来,“谢主任,最新消息。蒙古把安排在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地区的旗军都调走了。”

得知这个消息,谢松自己都把郝康的事情放到了旁边。元国国主的儿子对于东罗马帝国不是大事,对于谢松也不是大事。当前一等重要的就是蒙古朝廷与天竺奴隶王朝的战争。他问道:“有没有战争情报。”

“没有。蒙古这消息传输等咱们知道了消息,早就晚八秋了。”李自然叹道。

谢松心念一动,他问道:“李学长,我想请教你件事。”

“什么事?”

“现在朝廷里面的官员看问题是不是都和你这样。”

这个问题和蒙古的战争毫无关系,李自然颇为意外的反问:“为什么这么问?”

谢松也不隐瞒,他坦率地说道:“我再过两年也要回国了,我这个年纪还想着在朝廷里面再当几天官。听李学长所说的话其实很不一样。你就能抓住情报传递的角度来说,而不是对战争本身猜测。而且不是这件事,我觉得你每件事都这么抓住眼前的一切。不一般。”

“呵呵。”李自然干笑两声,暂时不说话。很多人觉得欧罗巴行省身处化外之地,所谓罗马千年古国也就是听着好听而已,在到大宋看来只是不属于蛮夷行列。欧罗巴行省的最高官员还顶着节度使这么一个容易让人产生不好联想的官称,很容易给人留下不好印象。

可吏部并不这么看,出发前的培训里面讲的明白。正因为身处海外,敢去挑战这里的官员都不胆小。在外面强敌环伺的局面又让这帮官员们更团结,更有主观能动性。就如上次会议里面就有年轻干部能准确抓住要点。至于谢松么,他能看出学社成员的不同,已经非常有眼力。至于平日里的表现,谢松也是个干才。

见李自然不说话,谢松坦然问道:“怎么了,有什么不好说的么?”

李自然只能答道:“没有不好说。学社选拔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实事求是。我不是说那些夸夸其谈的人里面没有人才,不少有天份的人年轻的时候都夸夸其谈。恃才自傲么。学社规定的很明确,招人的条件也有解释。入社之后更要加紧学习,譬如考虑情况,就得与全新的概念理论联系实际。我这么说其实都是随口说出来的,只是练多了,没想过。”

谢松听李自然说的轻松,听的他心里面都有些紧张了。大宋学社的总山长是赵官家,官场上的人都知道。官家管理学社非常严格,学社成员也比同级别的官员干部更容易得到重用。像谢松这样非学社出身的官员自然会觉得学社是‘幸进之途’,却没想到学社是有真东西的。近两三年谢松也觉得自己明白了理论联系实际,仔细钻研觉得对自己有巨大好处。却没想到他视为自己秘术的东西在学社竟然是众所周知的要求。回想李自然的表现,谢松感觉有点灰心丧气,早知道的话他就想办法加入学社了。如果早早有人教的话,谢松应该早几年就明白‘理论联系实际’,而不用白走那么多冤枉路。

可灰心片刻之后谢松又有些不服气,他就请教李自然学社里面怎么讲‘理论联系实践’。两人一聊就是两个小时,谈话结束之后谢松精疲力竭垂头丧气的回了住处。心中庆幸自己真的成长了,若是以前的话他可不会这么容易就低头向别人请教。

第二天早上见到李自然,谢松发自内心地说道:“李学长,我也想加入学社。却不知学社招人是一定要回国之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