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向上蔓延的对抗(十四)(第3/3页)

想到这里,忽必烈叹道:“若是他们肯种地就好了。”

皇后看着忽必烈愁眉苦脸的样子,忍不住笑道:“既然如此,不如把他们送到埃及那边。我看伯颜那边也许需要人手。”

“不行。”忽必烈果断的拒绝。

皇后讶异于忽必烈的果断,面对纷繁的朝政,忽必烈很久没有这么果断的表达态度。

“为何不行?”皇后问。

“因为……反正就是不行。”忽必烈大汗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因为他内心真正的希望是能够将富饶的埃及收归大汗的直属,在那边派遣官员管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任命埃及总管。如果再给伯颜十几万人,很容易就让伯颜拥有这十几万部众。有几十万蒙古部众的伯颜万一不肯放弃埃及,那就是一个大麻烦。

见忽必烈这样,皇后也不说什么。她与新来的蒙古部族首领有点亲戚关系,所以帮一帮,让他们过的好些。能有给他们的地盘,那是最好。现在既然没有,留在巴格达城,也不愁饭吃。

当天上朝之后,忽必烈对群臣说道:“我听闻现在真神教教众在家礼拜,每次礼拜必然诅咒长生天。所以以后真神教不能在家礼拜,必须得去庙里礼拜。便于我们监督。”

这话说的是关于宗教,那些头脑清楚的大臣则知道事情并非如此。蒙古对于诅咒长生天的人从来不会这么温柔,蒙古弯刀一定要好好教不敬长生天的家伙重新做人。现在真神教徒去庙里礼拜,要交钱。很多人不去庙里,就是因为这笔费用。如果所有真神教徒都必须去庙里礼拜,这个钱的收入就大大增加。

有人忍不住问道:“大汗,若是真神教众闹事怎么办?”

“这还用问么!”忽必烈大汗冷冷答道。话说完,蒙古大臣都不敢接腔。

沉默了一阵,有人说道:“大汗,若蒙古人肯种地,我们就算是杀光真神教又如何。可否下令让一些穷困的牧民去耕地。”

说话的乃是真金的第二个儿子答剌麻八剌,这个年轻人的话说到了忽必烈心里,他看着自己非常器重的孙子,没好气地说道:“若是如此倒好,可这么多年根本没听说有这样的牧民。你准备怎么做才能让他们去种地?”

“我觉得郝仁那边做的农场就不错。”答剌麻八剌把他的想法告诉了他爷爷忽必烈。

听到郝仁这个名字,忽必烈心中就是一震。成吉思汗有许多儿子,他的儿子们也有许多儿子,现在孛儿只斤家的子孙数量非常大。然而能够继承大汗位置的必须是皇后的亲生孩子,这就排除了郝仁的继承权。虽然他的爷爷也是托雷,却天生就与其他托雷孙子有不同。

但是这个郝仁却靠自己闯出一片天,甚至连正统的托雷子孙都不得不多次依靠他的力量。忽必烈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不安。想了想,忽必烈说道:“就让郝仁前来巴格达,我来亲自问他。”

大汗召见的消息在大宋331年正月十五传到了基辅,此时的郝仁正在黑海港口敖德萨城参观正在修建的新港口。港口上建设了不少铁家伙,这些铁家伙利用滑轮和齿轮组,组成了吊装码头。看着一人就能推动绞盘缓缓吊起上千斤的东西,郝仁就觉得大开眼界,心中欢喜。

除了这些之外,郝仁更高兴的就是有线电报建成,钱庄也开始运营起来。大宋这边靠运输建立起从敖德萨到君士坦丁堡的钱庄体系。拿着票据,就可以在两地购买商品,实施交易。根本不需要真的搬着钱走。在国内,郝仁就可以通过有线电报网来实施通讯。消息朝发夕至,让在大宋见识过有线电报的郝仁开心的要死。

有线电报网很快就起到了作用,在基辅的电报局将消息送到敖德萨的郝仁这里。看着忽必烈大汗要郝仁前去巴格达的命令,郝仁心中生出强烈的不安。

大汗今年76岁,谁也不知道大汗能活多久。郝仁坚信到了这个年岁,忽必烈大汗肯定想为他的子孙做长远的安排。郝仁是孛儿只斤家的子孙,和忽必烈的亲身子孙相比,郝仁就显得不那么亲近。所以郝仁宁肯在大汗去世后去巴格达灵前好好的哭一场,也不想在这个时候跑去忽必烈面前。

但是想来想去,郝仁实在是找不出拒绝的理由。他只能乘船返回基辅,至于怎么做,见到了使者之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