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我有新制度可赚钱(第2/2页)

离开工厂之后,带队的司马考告诉地主们,这些女工每天的薪水是会子一百文。

听了这个消息,参观团所有成员都目瞪口呆的看着司马考。司马进士容貌即便不算是美貌,至少也是相当正常。现在大家才发现司马官人的心比锅底都黑。

在姑苏城,一个工人一天能挣到一百文铜钱,就算是温饱了。公田改革之前,因为战争时期大肆发行交钞,那时候交钞与铜钱的比例是交钞一贯可以换220文铜钱。现在贾似道疯狂发行交钞,现在的交子价格在实施公田改革的地区一路暴跌。一百文的交钞能换十文铜钱就算是阿弥陀佛啦。以这样的手段进行盘剥,土地主们对司马官人的手段是真心的佩服。

“那些女人在家里待一天,一文钱都赚不到。”司马考的声音里面理直气壮,仅仅是这般自信就让土地主们觉得自己有点理亏的感觉。

“嘉兴府的地主们手里有交钞,但是花不出去。而我们给他们找到了能把交钞花去出的办法,就是兴办工厂,用交钞支付劳工的费用。诸位当中做丝绸或者刺绣买卖对于土地被收走当然生气,不过你们赚钱的难道是靠种地?你们种一辈子地,赚的钱能有运一船刺绣到天竺和大食赚的多?”

说到这里,司马考停下言语,锐利的目光在一众地主身上来回扫了好几遍,接着他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语气说道:“诸位,你们若是只懂得怄气的人,我也没办法。不过我必须对你们说,怄气是没用的!”

参观、开会、再参观、再开会。经过一个月的时间,率先屈服的是家里有丝绸与刺绣产业的地主,接下来屈服的是那帮养蚕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姑苏地主与有钱人选择合作,种桑树的地主们也屈服了。最后剩下些完全的土地主,虽然他们不想屈服,然而也没谁真的把这些人当回事。司马考对他们提出了最后的条件,答应让这帮土地主所有孩子都赵嘉仁办的学校里读书,包吃包喝还不要学费,有多少人收多少人。除了极少数的顽固份子,那帮土地主也屈服了。

徐远志对赵嘉仁这种手段表示不解,“赵知州,你都说过强扭的瓜不甜,这么搞法必然有大量后患。”

“这里面肯定有不少人会跟着我们走,到了后患爆发之时,把那些无法合作的甩掉就好。而且就算是退一万步,合作全面失败,我们好歹还赚到了不少孩子么。”赵嘉仁神色从容,看着温文尔雅。

徐远志却从赵嘉仁的话里感受到一种杀气,他叹道:“他们是地头蛇,赵知州你这强龙也与他们有的斗。”

听到这么个说法,赵嘉仁翻了翻白眼,“徐先生,你这想法就是要把当下的一切凝固在某个时间,希望千年万年的延续下去。俗话讲千年地换八百主,你这想法本就不符合规律。我们让姑苏的地主赚到一文钱,我们至少从里面赚到五文甚至十文。合作不成,他们就回去种地。单纯靠种地是非常容易破产的,等他们破产之后我们再低价买地么。这天下能和我们合作的地主千千万万,可地主们能合作的对象可只有我们一家。他们和我们翻脸?我们还要和他们翻脸!”

徐远志不吭声了。他心里面很难受,不是因为听了赵嘉仁如此傲慢的话,而是因为赵嘉仁说了大实话。

见识到了赵嘉仁的学问,徐远志只是很佩服。见识到赵嘉仁兴办的种种学校,徐远志就隐隐感觉到大宋的知识阶层面临到可怕的挑战。

见识到了赵嘉仁航海行会,徐远志同样只是佩服。见识到赵嘉仁的经营制度,徐远志同样隐隐感觉到大宋的地主士绅们头上笼罩着一层浓厚的阴云。

对未来,徐远志怎么都高兴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