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新官家上台(第2/3页)

到了大宋,这种做法就被制度化。官家去世之后,核心的掌权大臣就要当山陵使,主动让出位置来。也算是一种制度上的进步吧。

然而赵嘉仁很快就得到了最新消息,贾似道要求去当山陵使的请求被新官家给拒绝了。这让赵嘉仁更是叹气,这位新官家实在是令人感到失望。

新官家就是赵嘉仁上一世服侍过的宋度宗。这位官家对于贾似道十分依赖,而且对于权力的感觉十分糟糕。不管宋理宗是否得国不正,至少宋理宗自己是个官家,也就是大权在握。他心情低落的时候就玩弄妹纸,还无视各种抨击。这就是皇帝。

而宋度宗在现在的赵嘉仁看来,大概能用‘表演皇帝的演员’来形容。这位知道自己是皇帝,然而完全不知道该怎么使用手中的权力。本来应该是贾似道依赖皇帝的权力,现在反过来成了皇帝依赖贾似道的执政。

既然事情发展到如此地步,赵嘉仁也没有妥协。他直接上船,从福州赶往临安,要和贾似道见一面。贾似道权力膨胀到最高点只是从宋理宗时代开始,而真正的权力高峰则是在宋度宗的时代。也就是说,这位左丞相贾似道现在才算是正式进入权倾朝野的时代。

在西湖畔,贾似道的宅邸里,赵嘉仁见到了这位左丞相。从外表看上去贾似道只是稍微老了点,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变化。两人落座后,赵嘉仁率直地问道:“贾公,不知你到底想怎么用这一百万贯铜钱。”

“嘉仁怎么想问这个?”贾似道面露讶异。

“因为我觉得大宋这么多年来在会子上有大问题。那就是会子始终没有一个抵押物。”赵嘉仁率直的表达自己的看法。

钞票流通是要有抵押物的。抵押物就是说人民拿着纸币可以兑换成什么样的商品。因为纸币是法币,也就是国家发行的货币,所以一旦有了纸币,那么金银就变成了一种商品而并非是货币。除非是金银被铸造成货币。

大宋最初发行纸币的时候是有抵押物的,那时候的抵押物就是铜钱。不仅有抵押物,纸币有发行,流通,回笼三个步骤。大宋还允许用纸币缴纳一半税收的方式来回笼纸币。所以最初的时候纸币就大受好评。

赵嘉仁把这些知识给贾似道简单的讲了一番之后,看贾似道并没有抵触的意思。赵嘉仁才继续讲了下去,“贾公,你是不是担心现在市面上交子太多?重建抵押物的话,根本没有那么多铜钱。”

贾似道不置可否,他淡然地问道:“赵知州,你说的这些我都读过,不用担心我不知道。”

既然贾似道如此讲,赵嘉仁也只能继续说下去,“民无信不立,越是交子多的时候,越得花大力气去维护交子的信用。若是没有那么多铜钱,就可以搞国营粮店。毕竟现在大部分交子还是在城市流通,只要能够稳定城市里面交子的信用,就能维持交子的整个信用。之前大宋的问题就在于无限的透支交子的信用……”

说到这里,赵嘉仁突然停顿了,因为贾似道的脸上露出极为不耐烦的表情。见赵嘉仁停顿,贾似道没好气的开口说道:“我知道赵知州乃是一片为国之心,不过我想问问赵知州,你可知道为了能够拿出收买田地的钱,现在会子所每天要印刷多少会子么?”

因为交子发行的过多,贾似道开始玩命发行会子。交子和会子的区别大概有点类似金圆券和银元券。其实都是一样的东西,然而过度发行的结果导致信用破产,不得不改头换面的前来解决一下。

“我不知每个天印刷多少会子。”赵嘉仁老实地答道。

“每天十五万贯!这些钱专门用来买公田!”贾似道爽快的给了赵嘉仁答案。

赵嘉仁登时就不吭声了。每天十五万贯的话,一年下来大概就是五千万贯的水平。这笔钱真的算是多么?这得看怎么一个评论。

至少从赵嘉仁上一世的经验来看,虽然大宋呈现出通货膨胀的问题,那也只是纸钞的通胀。整个财政并没有彻底垮掉。也就是说大宋的经济还是努力消化掉这么一笔钱的。而且襄阳之战的时候,坚持了七年的襄阳也并没有失去后方源源不断的补给。

当然,赵嘉仁并不能对贾似道说这些。他就静静的听着这位大宋左丞相半发脾气半讲述的来介绍他的财政思路。

贾似道的公田法就是企图推翻这一成熟的土地私有制,来挽救千疮百孔的财政危局。公田法的具体设想建立在限田制基础上,首先将官户田产超过标准的部分,抽出三分之一,由国家回买为官田,再租赁出去,倘若每十亩可收六七石租米,就能解决军粮、会子、物价等问题。

最初回买公田的对象是官户超标之田,定下的标准是一品限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为五顷。公田法直接涉及到官僚地主的利益,理宗下不了决心,贾似道表示将甩袖不干,辞官归田,理宗这才同意在浙西平江(今江苏苏州)、嘉兴、安吉(今浙江湖州)、常州、镇江、江阴等州府实行,再推向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