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两边下注(第2/3页)

正因为如此,赵嘉仁对临安朝廷更加不爽起来。要是贾似道真的想通过公田改革解决问题,那就该把整个华亭县甚至嘉兴府的土地都租给赵嘉仁,让赵嘉仁能够在这一带爽快的种植棉花。进而让朝廷通过棉布专营获取大量的钱财。中央政府无能至此,还是赶紧倒掉,让赵嘉仁当家作主算了。

司马考不知道赵嘉仁心中的恨意,听了赵嘉仁拥有比蒙古人更多火炮的话,司马考觉得这话很有说服力。他答道:“既然赵兄弟这么讲,我觉得有理。”当年在长江击败蒙古水军的并非大宋正规军,而是赵嘉仁带领的民团。若是蒙古继续南下,想来大概还是要赵嘉仁出力。

培训期间接种疫苗,培训结束,司马考就乘船前往北方。和大多数到了南方的人一样,司马考在直沽寨下船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北方的天气与南方相比相差许多。干爽的秋季让司马考感觉非常好。

事情非常顺利,顺利的超乎想象。司马考前去大都的时候,接待的人听说司马考是一位进士,态度立刻恭敬的不得了。路上两人就聊着,司马考才知道这位汉臣竟然是读书人。以司马考当下的水平,他觉得这位北方读书人的水平也就那样了,放到南宋这辈子别想考取功名。当然,司马考不会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

谈起读书的事情,那位汉臣叹道:“也不知道我们蒙古什么时候能恢复科举。”

听了这感叹,司马考第一想法就是蒙古不是华夏。赵嘉仁在福州泉州都办得有报纸,在报纸上面经常写些大宋周边国家的文章。对于百姓们来讲,这些报纸是他们唯一得到有关外国消息的来源。即便是司马考这样的读过书的进士,报纸的重要性也不可或缺。至少司马考对于蒙古的整体印象就来自报纸。

在报纸上,那些介绍蒙古的文章里面反复强调的就是一件事,蒙古并非中华。为了中华,必须抵抗蒙古入侵。其中给司马考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之一就是分析金国与蒙古。文章讲述了金国采取科举制度的历史,而蒙古灭金几十年后的今天都没有搞过科举,蒙古未来也没有搞科举的打算。

如果大宋被蒙古消灭,造就司马考现在地位的科举就会被取消。只是想想这样的结果,司马考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并且对抵抗蒙古入侵充满了认同感。而这位北方汉臣对大宋科举的羡慕发言,更坚定了司马考的观点。

司马考对汉臣说道:“放心,科举会有的,当官的都是儒臣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被南朝正牌进士如此鼓励,汉臣露出了‘希望那天早日到来’的憧憬表情。

到了大都,司马考就开始四处活动。根据情报,他前去拜访现在的执政廉希宪。情报显示,蒙古廉希宪治关中,宋将家属之在北者,岁给其粮;仕于宋者,子弟得越界省其亲,人皆感之。

这位执政廉希宪肯定不是亲宋派,但是这个人一定是个理性派,理性派们的优点就在于能够谈条件。这位执政高鼻深目,一看就不像是汉地人,不过汉化说的还算是流利。听了赵嘉仁的目的之后,廉希宪当时就表示这要求莫名其妙,“自打我蒙古南征之后,一直挑起战事的都是大宋。赵知州不也曾经攻克我们的直沽寨么。现在赵知州想让我们不要对海州用兵,实在是莫名其妙。”

这话并没有超出司马考之前的准备答道:“之前有李璮,我大宋才会兵出淮东。现在李璮既然已经覆灭,大宋与蒙古交战便是襄阳与樊城。蒙古在那边修建城寨,大家只怕不会在淮东这边大打出手。既然如此,做个约定又有何妨?”

听了司马考的话,廉希宪脸色微变。看得出,这番赵嘉仁对局面的判断很是触动了这位蒙古执政。沉默了片刻,廉希宪问道:“这是赵知州的意思么?”

“是。”司马考率直地答道。这也是出发前就做的推演中确定的套路。

得到了明确的回答,廉希宪草草结束了会谈。安顿下司马考,廉希宪立刻前去见忽必烈。此时忽必烈正在见丞相史天泽,听闻廉希宪前来,他直接把廉希宪叫进来,对着两人说道:“我或乘怒欲有所诛杀,卿等宜迟留一二日,覆奏行之。”

听了这话,廉希宪一喜。这位蒙古大汗性格容易激动,往往有点听风就是雨的意思。于是恼怒起来,就吆喝着要把XX舌头割了,要把XX大卸八块。而不少次群臣是利用了大汗的这种冲动,干掉了一些其实对忽必烈来讲不那么应该干掉的人。如果忽必烈此次发言不是一时兴起的话,看来蒙古大汗已经意识到了某些东西。

然而两人都没有废话,只是低头应道:“遵旨!”

对自己的过激行动进行了某种约束,忽必烈这才问道:“希宪前来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