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八章 国家与民族(第2/5页)

如今大明的蒸汽帆船已经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船,只要能一直领先,就足够了。

确定下来了孟瑛的出发日期,朱瞻基又来到了下马桥农庄,准备送朱棣一把手枪。

造第一支枪,朱瞻基就多准备了几套配件,一是为了防止配件损坏,磨损了换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给朱棣准备一把。

作为孙子,他该送,作为继承人,他更该送。

从内心里,朱瞻基是希望朱棣多活几年的。当皇帝就是孤家寡人,站在高处的感觉,大部分时候是好的,但是也难免会有些寂寞。

有朱棣这个爷爷挡在前面,他的权力没有小多少,还有有个能好好谈心的人,这很难得。

朱棣要是死了,他就是有一些心里话,也不知道该跟谁说了。

枪是凶器,算不上好东西,但是不能他自己有了,却把爷爷忘记了。

而且,这个爷爷还是皇帝。

配件都是现成的,组装在一起,只需要将有偏差的配件毛刺给打磨好。

只用了半日时间,朱瞻基就组装好了新枪,并帮朱棣调好了准星。

随后,他将工匠们手工制造的子弹,装了两百粒,把子弹给了内侍奉御昌盛。“这些子弹你要收好,不能让任何人知晓,待皇祖父召你,你将子弹给他。”

昌盛老家是贵州都匀长官司人,洪武末年入宫,年纪虽然小,但是聪明伶俐,很受朱棣喜欢。

当初朱棣派了他与金阔两人伺候朱瞻基,金阔办事稳重,得了朱瞻基重用,后来他又被朱棣要了回去贴身伺候。

他这次随船回来,是替朱棣安排两个妃子去帖木儿国伺候,朱瞻基让他带子弹,也不会引人注意。

而枪支,朱瞻基锁进了一个木盒,把钥匙给了另一个内侍,却把木盒给了孟瑛带上。

把枪弹分别给不同的人,这也是为了稳妥起见。朱瞻基自己都没有信心能挡子弹,自然不能因为所托非人,给朱棣造成威胁。

关系到他的安全,再小心也不为过。

就在孟子的后人乘坐海船,离开应天府的这一天,孔子的后人从运河来到了应天府。

而这一天,朱瞻基已经等了半年了。

在这期间,孔府已经递了两次初稿,不过都被朱瞻基打了回去修改。

国家与民族,这两个词语其实很容易解释清楚,但是要把它们阐述清楚,还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念,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如今的大明,依旧遵循的是儒家那一套,每一个读书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是儒家那一套。

在儒家学说里,将国家与民族的理念形成一整套言之有物的学术,是非常艰难的。

可以说,这跟一清子他们从易经,道经里面重新组织言论,成立一个教派相比,都相差无几。

这也幸亏是孔家,他们宿儒众多,一辈子都在研究儒家文化,所以他们才能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就形成一套完整理论。

像一清子他们,召集了数百道士,忙了大半年,真理教的教义都还没有编好。

因为这一整套理论不能与现有的知识有冲突,让人能够接受,又不能自相矛盾,形成悖论。

但是实际上,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相悖的。

民族属于古汉语的词汇,用于表达宗族和夷夏之辩。但是实际上,一直在清朝灭亡之前,中国都没有能够形成真正的民族观念。

在此之前,中国也只有少数人引用过民族这个词语,以至于许多人还认为这个一个英文nation翻译而来的舶来语。

许多人认识这个词语,还是在光绪戊戌变法之后,是从日文的汉字借用而来。

因为在大部分中国人心中,宗族才是真正重要的,能代表民族的。

第二世的朱瞻基并不是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已经站在世界顶端的成功者,他对社会的本质也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看清世界,摆正位置,处理个人与世界的联系关系,这是没一个人能成功的基础,无一例外。

在他的认识中,民族的发展,经历了从血缘家族,到族群,再到原生民族,再到近代意义上的民族。

血缘家族不用多说,亲族是社会的构成基础。而族群,则是有共同风俗习惯的一群人,他们是享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宗教、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大部落。

如今除了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这个阶段。

原生民族,则是一个自然共同体。其基础存在于一般民众的信仰、认知与情感,是区分“我族”与“他族”的笼统概念。

处于这个阶段的时候,就是集体意识萌芽的阶段,已经学会了融合和扩张,学会了用各种知识,文化,语言来统一思想。

比如现在的大明就处于这个阶段。

但是这种原型民族主义并不足以创造出现代的民族国家,比如汉人,犹太人、日耳曼人、罗马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