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改变的策略(第3/4页)

永乐三年,拜里米苏拉遣使上表,愿为属郡。永乐七年,郑和封拜里米苏拉为满喇加王,从此不隶属暹罗。

永乐九年,拜里米苏拉率领妻子和随从五百余人来朝,进贡麒麟,从此就正式成为大明属国。

在大明的扶持下,他们原本每年要向暹罗上缴的四十两黄金也不用再上缴。从只有三个村子的地盘,麻喇迦因为舰队的航行,发展成为了南洋最重要的一个海上交通要点。

郑和船队四次出使,人数均有近三万,历时一年半以上,需装带大量物资。

因此,需要在航程中途设立一个固定的物资转运站,存放不急需的物品,缓和船队的运输压力,也为使团的往来船队不断补充应用物资。

麻喇迦正是郑和船队中转的理想地点。优越的地理位置,从航运角度,既有利于船泊的停靠补给,又有利于船队等待不同的季候风,为南下远航与返回大明争取到最有利的时机。

如今的麻喇迦,从几个渔村的深水港,在郑和的发展下,变成了一座全世界最坚固的水寨。

这里的安全防护,比大明任何一个港口都要坚固,因为在大明根本没有必要建的如此坚固,以前还有倭寇侵扰,现在连倭寇都没有了,何须坚固呢?

不过,北明山铜矿的开发,对麻喇迦影响也很大。这几年,麻喇迦的发展速度,已经变的缓慢了下来。

这主要是因为,以往从南洋地区运输量最大的铜和大米,如今的需求都小了许多。

交趾的平定,让这个粮仓逐渐发挥作用。以前的广东和福建,大米都是从南洋地区运过去的。

大明铸造铜钱的铜,大部分也是从南洋地区运回去的。

如今这两种货物的需求,都下降了,对南洋的影响非常大。

南洋地区虽然有丰富的铜储量,但是他们各国铸造的铜钱并不被相互之间承认,只有大明的铜钱,才是各国公认的货币。

大明每年铸造的铜钱,都是从南洋地区拉铜回去,铸造了铜钱又运回来。现在北明山铜矿的开发,大明的铜需求量大减,让这种贸易逆差越来越大。

朱瞻基听了他们的分析,也对整个南洋地区的局势又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又问道:“那么,这位拜里米苏拉在你们的印象里,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朱瞻基对拜里米苏拉还有一丝印象,因为他曾经两次到应天府。不过当初他年幼,唯一见过一次,也只是在大朝会上,只知道是个小老头。

他原本以为他们之间不会有什么联系,因为等他长大的时候,这位拜里米苏拉恐怕早就死了。

可是没有想到,一直到现在,他依旧还活的好好的。想想他是元朝至正四年出生,到今年已经七十三岁了,可真是长寿。

王景弘与拜里米苏拉的接触最多,他沉吟了一会儿说道:“用一个此来介绍,那就是老奸巨猾。”

朱瞻基点了点头又问:“此言何解?”

王景弘说道:“开国之初的麻喇迦,强敌四绕,拜里米苏拉却能八面玲珑,为麻喇迦争取生存的空间。北方他与暹罗王国搞好关系,每年缴纳40两黄金给暹罗国换取暂时和平,南方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王国结亲联盟,并且同时以我大明为宗主国,并建立政治意义大于实质管辖意义的宗藩关系。而且此人有奶便是娘,根本没有信仰,却以郑总监的喜好为尊,以郑总监信仰绿绿,他在三年前也改信仰绿绿,并且将绿绿设为国教,还改用波斯国的王号与年号。”

这件事朱瞻基倒是第一次听说,他愣了一下问道:“果真如此?”

王景弘和张谦都点了点头,朱瞻基一拍桌子,恨声道:“郑和误国!这拜里米苏拉首鼠两端,这次到了麻喇迦,我要让他选定立场,绝不姑息!”

听到朱瞻基说郑和误国,三人,包括旁边的李亮等人都大惊失色,不知道朱瞻基为何给郑和安插一个如此大的罪名。

如果这个罪名真的落在郑和的身上,他有九条命也不够杀的。

王景弘与郑和关系紧密,连忙说道:“殿下息怒,这事怪不了郑总监。何况,正是因为总监有如此身份,陛下才会派他四下西洋啊!”

朱瞻基当然知道这一点,但是因为他的信仰,直接影响到了大明在南洋的控制,这件事的功过可就不好分辨了。

在所有人看来,郑和笼络住了南洋诸国,这是大功一件。

但是在后世经历了多次华人被屠杀的历史,绿绿在南洋势力远超华人,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信仰绿绿,这都是郑和种下的因。

这件事不能说是郑和的错,因为绿绿的黄金时代是从唐朝就开始了。

但是他在这个过程中的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十五世纪初,南洋各国在一百年间迅速绿化,这中间很难说没有郑和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