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帝国崩溃(第2/4页)

在接下来的11年中,这位女皇用铁腕手段统治着帝国,逐步撤销那些身居要职的偶像破坏者的职务,然后安插自己的支持者去顶替他们。然而不幸的是,大部分帝国最为优秀的官员和士兵都属于偶像破坏者之列,他们被撤职无疑导致了帝国军队被大幅削弱。面对在她摄政两年之内穆斯林的大举入侵,士气低落、作战能力低下的拜占庭军队很快选择了叛变,加入到阿拉伯军队之中。用巨大耻辱和高昂代价换来的和平严重影响了伊琳娜的声望,一直以来呼吁她退位的声音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军事形势的逆转和公众支持度的下降对伊琳娜而言算不上什么大灾难。她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恢复圣像崇拜制度上,并继续平稳地推进自己的宗教改革。不论那些致力于破坏偶像的皇帝如何强大,他们都缺乏对教会的绝对控制力,君士坦丁五世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全基督教范围之内的理事会,但他的尝试完全成了徒劳,没有人被他的计划所愚弄。伊琳娜将偶像破坏的问题扩大到整个教会范围内,认为凭借他们统一的声音能够将破坏偶像的传统彻底推翻。使者被派往四面八方,邀请亚历山大、安条克、耶路撒冷和罗马的各位牧首前来参加教会内部的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最大规模的基督教集会。

这场集会在尼西亚规模宏大的神圣智慧教堂举行,462年前举行第一次会议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但会议的结果并不令人感到惊讶。破坏偶像的行为遭到了谴责,但崇拜偶像的同时也必须遵循规则,禁止陷入过度崇拜的境地。帝国上下对这样的消息如蒙大赦,坚信这漫长的噩梦或许即将结束。偶像破坏已经推行了几十年之久,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狂热的皇帝所一手促成。当这一传统遭到谴责,没有任何声音出来反对教会的决定。

宗教上的胜利本应为伊琳娜的摄政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之后她便能够顺理成章地将权力移交给自己的儿子。就传统而言,摄政会在继承人16岁时正式结束,而君士坦丁六世现在已经20多岁了。然而伊琳娜对权力的狂热没有丝毫衰减,并不打算为了她可怜的儿子放弃它。君士坦丁六世性格十分懦弱,易于被人操纵,如果伊琳娜能收敛自己的野心,事情便会容易许多,但显然伊琳娜的字典里没有“节制”这个词。她并没有在帝国流通的货币上刻上自己儿子的头像,而是在硬币的两面都刻上了自己的头像。83伊琳娜并不满足于这表面上的僭越行为,之后她又颁布了一条帝国法令,宣布自己才是帝国唯一的最高女皇,自然她的地位也要超过儿子君士坦丁六世。当有些将军提出抗议,要求她将权力归还给皇帝时,伊琳娜非常愤怒地下令处死他们,并将自己毫不知情的儿子痛打一顿,将他囚禁在监牢里。

女皇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极其失败的。任何一位英明的君主在做出可能引起军队抗议的决策时,都应该三思而后行,在军事方面伊琳娜可以说是一败涂地。由于她长期以来实行的内部清洗,军队在她统治期间始终呈现一盘散沙的状态,自然对她也就不存在多少忠诚之心。最后两年中拜占庭军在面对阿拉伯、保加利亚和法兰克人的军队时都遭遇了惨败,有人逐渐开始怀疑或许坚持偶像破坏主义才是正确的选择。军队内部开始爆发叛乱。不久,愤怒的暴民挤满了君士坦丁堡的街道,高呼要伊琳娜让位给她的儿子。君士坦丁六世一夜之间从阶下囚摇身一变成了人民的英雄,他从狭小的监牢走出来,被人推举上皇位,而伊琳娜则被监禁在她某座宫殿的一间内室中。

然而,君士坦丁六世在被监禁之前也未曾积极参与国家政事,他在位期间也没有多少作为。这位年轻的皇帝缺少的只是一点点野心,凡事都选择顺其自然,因此很快便被证明并没有成为一位优秀皇帝的能力。当一支阿拉伯军队入侵帝国领土时,他立刻便陷入了恐慌,选择与敌人媾和,对国家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屈辱,也会付出高昂的代价。面对人民对他懦弱胆小的指责,他只得选择亲自披挂上阵,但第一眼刚刚看到敌人的大军,他便吓得胆战心惊,这种态度自然让他的声望一落千丈。这样的灾难使他有意让自己的母亲重新回归执政,做出了这个愚蠢的决定之后,他又在对保加利亚人的战争中一败涂地。君士坦丁堡的帝国禁卫军对这一切失望透顶,他们密谋将伊琳娜和她不成器的儿子一起彻底驱逐,但消息却通过某种渠道泄漏出去。惊恐万分的皇帝终于展现出了一点皇帝的威严,他下令割掉那些僭越者的舌头。

这样愚蠢的残忍行径使君士坦丁六世在军队里的最后一点人心也彻底化为乌有,伊琳娜最终决定一劳永逸地除掉她倒霉的儿子。君士坦丁因为对保加利亚的大败而对军队上下加以斥责,此时此刻非常容易说服他下令惩罚那些颜面扫地的军队,方式就是在其中几千人的脸上刻上“叛徒”的字样。正如伊琳娜预料的那样,这一举动令皇帝成了全城上下唾骂的对象。如今众叛亲离的君士坦丁六世在他最强大的敌人面前彻底陷入了孤立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