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李世民导演的戏码(第2/3页)

“这……”

希拉克略想不到孙享福在面对这么大额度的借贷问题的时候,都不需要思考,就答应了,这倒是让他整个愣住了。

而孙享福,则是苦笑道,“若是在我最开始抵达君士坦丁堡的时候,你们就与我们大唐签署协议,获得这些武器装备,或许,你们就不会有这次的大败了。”

听到孙享福这话,希拉克略顿时一阵大悔,只可惜,后悔也没有用了,当时,他和伊凡两人,都还不太信任大唐,对此,保持了犹豫,不曾想,只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局势就出现了大变。

他们当然不知道,大食帝国的动作,大唐从一开始就了如指掌,这个世界,能够左右天下势力格局的,只要李世民,这整场戏,都是他导的。

所以,此时,在大食与大唐交界的克尔曼沙地区,成队成队的被大食人俘获的拜占庭帝国百姓,正被侯君集接手,而一车车粮食,布料,铁器装备,则从唐军的军营拉出,被大食人运回麦地那,这种用战俘交换物资的协议,在大食向拜占庭发难之前,就已经签署了。

“那,我们,要付出什么?”希拉克略悔完了之后,面色凝重的看向孙享福问道。

“很简单,将你们之后在战争中俘获的大食人,交给我们大唐抵债。”孙享福笑了笑道。

双向收俘虏,消耗掉两国的战争潜力,就是李世民制定的战略计划,这些人力,到了大唐的手上,就能不断的创造各种物资,用物资,再去交换更多的人力,这样一个循环,会使得大唐的国力,处于不断上涨的状态。

而相互消耗,人口流失的大食和拜占庭,获得了物资的输入,使得他们的战争得以继续,从而在战争中,又将那些得到的物资,又再度消耗掉,所以,他们会越来越虚弱,等他们最终维持不住局面,崩盘的时候,大唐再出来收拾残局,用最省力的方式,统一欧亚大陆,就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大唐都不担心他们的战争会停止,因为,大食的民族特性,决定了他们不能自给自足,当他们的两方的实力达到了平衡的时候,大唐又能轻易的通过援助一方,打破他们的平衡。

就比如现在,希拉克略得到了大唐早些年淘汰下来,毁了可惜,用又用不上的那些军事装备,就很可能打个翻身仗,收复失地,而当大食人顶不住的时候,孙享福也差不多从拜占庭帝国回来,出使大食了。

很快,希拉克略就跟孙享福签订了协议,并且,只是在协议签订了半个月后,大唐这边,就给他送过来了两万架床弩车,两万架连弩车,五万架投石车,二十万副铁甲,十万副马凯,二十万匹战马,精铁钢刀,长枪,五十万柄,粮食两千万石,后续还有不少。

当然,也因为这些东西,拜占庭欠大唐的国债,达到了一亿五千万贯,每年光利息,就得一千五百万贯,而这些钱,他们可以通过从战场抓捕俘虏来偿还,大唐不分种族,不限老幼,全部以十贯钱一个人的价格收购,以目前的情况,他们至少得抓捕一半以上的大食人,交给大唐,才能填上这个窟窿。

大食人用新占领的地区的五百多万人口,在大唐这里换到了价值五千万贯的粮食,布匹,铁器装备等物资,军力和物资储备,以及地盘,都壮大了许多,开心的不要不要的。

而在大唐借贷到了价值一亿贯的军事装备的希拉克略也很开心,有了这些威力强大的装备,他立即整军备战,打算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将遭受的损失夺回来。

而大唐,则是最忙碌的一个国家,加上南亚地区并入的近三千万人口,大唐的总人口数,突破了一亿一千万,在统治区域划定州县,建屋,分田,调拨农耕用的牲畜,种子,忙的是不亦乐乎。

就这么地,时间一晃,就到了贞观十八年,孙享福,依旧每天都在君士坦丁堡周边地区的田间地头讲学,过千农学生和熟手农夫们,分散在拜占庭帝国各地,效仿着他,为百姓们讲解农耕知识,带领他们种地。

仅仅是半年的时间,汉语,这种原本只在拜占庭帝国的权贵之中流行的语言,就让当地的百姓不再陌生了,甚至,许多普通的百姓,都能张嘴说上几句。

自从他们看到了田地里的农作物,远超之前的产量之后,他们就更加愿意安静下来,听这些来自大唐的神人们讲话了,语言的障碍,他们会想尽办法克服,能有这种神奇的本事的人,在他们看来,都是神人,神人的谕示,他们必须聆听。

当然,还有他们已经知道,大唐的这些能够让农作物的产量变多的人,不会一直留在这里教他们种地的原因,所以,他们的时间,非常有限,必须抓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