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权倾 第一百四十一章 北风(第2/3页)

董原更是刚巧在余心源抵达寿州城之前赶去涡阳巡军,余心源要赶去涡阳见董原,却给丁知儒缠在寿州脱不开身。虽说能见到刘庭州跟楚王元翰成,但董原不露面,什么事情都谈不成,大前天夜里又传来太后还朝的消息,便是刘庭州,楚王元翰成的态度也模糊起来。

一直挨到孙敬轩、陈华文来寿州,北面才传来消息说董原已归硖石山大营。

※※※※※※※※※※※※※※※※

北风萧萧,董原以军务缠身为由,请余心源、陈华文到峡石山大营相见。

硖石山位于淮河之滨,南北山夹河而立,是淮河最险处。硖石山上游位子是中游最佳的渡淮点,下方又是淝水入淮口——寿州形势,倒有近半落在硖石山上。董原整治寿州守淮防务,大半精力也用在硖石山大营上。

丁知儒陪同余心源、孙敬轩乘车而行。不过陈华文习惯军旅生涯,寒风凛冽也是乘马而行。

远眺硖石山大营,军塞森严,旌旗猎猎。从寿州城往北,一直到淮河南岸,沿路二三十里多为屯田,经董原一年经营,也初成规模。天寒地色发白,但举目四野,麦苗青青,风吹不折……

余心源心里黯然,董原此意,许是在孙敬轩、陈华文面前展示讨价还价的本钱。

岳冷秋在池州都向江宁递请罪折子了,余心源的心差不多就彻底冷了下来,只是仍有一些不甘心跟侥幸,这时候更是冷得僵硬……

荆湖、湘潭那边太远,远水救不了近火,岳冷秋、董原都在跟淮东讨价还价,永兴帝空有大义名份,但在太后还朝之后,讨价还价的本钱就差不多丢失干净了。

陈华文什么人物,孙敬轩什么人物?一个不过是举子而兴的军将,还是董原的旧部,一个是帮会出身,早年还获罪流徒崇州,就因为他们代表淮东而来,董原给他们所准备的车驾,竟然跟他这个都察院左都御史一般无二……

相比较余心源空手而来,孙敬轩、陈华文身后是数十船满载运往淮西的粮秣。

江宁那边一时没法将税赋收上来,但淮西军养一日不能断,在孙敬轩、陈华文过来之前,梁太后的旨意就传出来,淮西兵马明年春季的粮秣,暂时由淮东垫支。但很显然,要是孙敬轩、陈华文过来谈得不愉快,那数十船粮秣随时会停在东阳府境内。

什么是筹码?这才是筹码!

※※※※※※※※※※※※※※※※

在孙敬轩、陈华文、余心源、丁知儒之前,刘庭州与楚王元翰成先一步进入硖山大营跟董原相见。

董原的大帐颇为简陋,椅桌都未上漆,刨平,露出粗犷的原木年轮,火炉熊熊而燃,闪耀着红热的火光。刘庭州、元翰成脸容肃穆而坐,巡营归来的董原推门进来,解下战袍,凑到火炉前,朝站起来的楚王、刘庭州施礼:“叫王爷、刘大人久候了……”

“不忙……”元翰成叫董原坐下来议事,说道:“余大人跟淮东的人都在来大营的路上,董大人心里到底怎么想?”

“王爷跟刘大人,心里又是怎么想?”董原不动声色的将皮球踢还给元翰成跟刘庭州。

刘庭州轻叹一声,说道:“形势如此,江淮乱不得,不然只会给燕虏所趁……”

江宁从失陷而收复,就短短七八天的时间,淮西都反应不及,在河淮之间的燕虏兵马更来不及反应。但要是江淮陷入长期的分裂,燕虏就绝不可能来不及反应。

淮西残破,短短一年时间里根本无法得到彻底的恢复,要得不到江宁的粮秣支持,淮西根本不可能独挡燕虏大军!如今淮东将太后请出来,请皇上还朝,有大义名份在,刘庭州即使忠于帝室,也知道眼前的情势由不得他们做更多的选择。再说刘庭州忠于的是帝室,忠于的是朝廷。

“要是皇上不愿意回江宁呢?”董原问道。

如今永兴帝停在庐州城南的居巢县,连庐州城都没有进,随行的御营水军虽然不多,战力也不强,但也叫永兴帝有一点硬着头皮留在居巢不回江宁的底气。

楚王元翰成也是无奈而叹,说道:“有太后家法在,皇上不回江宁也不成了。”

太后代表的是帝室家法,但这是家国天下,特殊之时,太后在名义是可以压皇上一头的。永兴帝失德在前,又强留庐州不回,大臣奉太后之旨废帝另立,也合礼法。皇上失德在前,废帝别立倒也不违刘庭州所奉的忠孝之道。

董原点点头,此情形之下,永兴帝下罪己诏还朝,是当下最好的选择。其次就是废帝另立。江州军、淮西军与淮东军另立鲁王,在居巢县的两万御营军水营,根本就成不了气候,粮草一断,多半就会如走兽散。

达成这样的共识,接下来所商讨的就是限制淮东擅权或为淮西争取更多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