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一波攻击(第2/2页)

如此看来,开创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在进入天宝年间后,他这个皇帝当的越来越有难度,虽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有的时候这种权力就像伸手想握住水流一样,最终只能是顺着指缝悄然流走。

总体来看,这次事件李隆基是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来处理的,既给了李林甫一个交代,也没有太严厉的将皇甫惟明和韦坚治罪,贬下去的找个机会还可以再提拔上来,至于李亨,李隆基压根就没想牵涉进来。

但事实证明,李亨可能没有理解李隆基的良苦用心,通过这次事件中他本应该庆幸父皇没有追究自己管教手下不严的责任,他更应该进一步筹划自己未来该如何应对李林甫的下一轮攻击,而他接下来所做的的,确实着实激怒了李隆基。

因为半年后,他居然和韦坚的弟弟韦兰、韦芝公开上疏李隆基,为韦坚鸣不平。

这就是传说中典型的没事儿找型!

我们不知道李亨当时的这种做法是出于什么样的一种目的,这种明目张胆的公开行为,无疑等于向外界承认了他和韦坚之间的亲密关系,李隆基的敏感神经被再度跳动起来,于是这位皇帝陛下决定改变初衷,对以李亨为首的太子党施以重拳。

李亨这种自废武功的做法,最大的受益人当然是李林甫,当蛋出现裂缝时,苍蝇是一定会飞上去盯几口的,于是李林甫利用这个机会,不仅添油加醋的百般诋毁李亨,而且将另一个和他争权的人一同卷了进去。

这个人就是李承乾的孙子,时任尚书左丞(尚书左仆射)的李适之。

李林甫之所以在这次事件中,将李适之当作攻击的目标,是因为他很长时间以来总是不服从李林甫的管理,总认为自己的才能在李林甫之上,幻想有一天能够将李林甫一脚踹下去,自己一屁股坐在首席宰相的位置上。

对于身边这样一颗定时炸弹,李林甫巴不得找个机会将他踢的远远的,现在李亨这件事让李林甫看到了机会,于是他上疏李隆基诬告李适之是太子党成员。

人在非理性的状态下,极容易受到外界舆论的导向,李林甫的诬告之词李隆基没有经过任何辨析便相信了,而且是极度愤怒!

惊恐之下的太子李亨在看到皇帝老爸发飙,自己的地位有可能不保之时,他开始寻找自保的对策,他明白眼下无论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白自己都是苍白的,他现在最需要的做的就是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

于是,他不得不违心地上表请求皇帝老爸批准自己与太子妃离婚,表明自己不会因为亲情而置国家法律于不顾。

他希望自己的这种做法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李亨这种及时的补救措施,让李隆基稍稍平复了一下心中的愤怒,但他依然决定利用这次事件,去削弱李亨的势力,于是他将韦坚贬为江夏(今湖北武昌)别驾,数日后又决定长期流放临封,韦兰、韦芝被罢官流放岭南,李适之贬为宜春太守。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亲太子集团的官员,也因为本次事件而受到株连,其中包括太常少卿韦斌贬为巴陵(今湖北岳阳)太守,韦坚的外甥薛王韦绢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别驾,睢阳太守裴宽贬为安陆(今湖北安陆县)别驾,河南尹李齐物贬为竟陵(今湖北钟祥)太守。

李亨虽然自己没有受到任何冲击,但这么多人因为他的不冷静而被贬官,他的心在滴血。

而始终处于阴暗角落的李林甫现在正在偷笑,天宝五年的这次与太子党的首次首次交锋,以他大获全胜而告终。

但在李林甫看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须努力,因为李亨的太子之位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而接下来李林甫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进攻利器,争取将李亨拉下马。

就在李亨太子党惊魂未定之时,李林甫迅速发动了第二波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