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强大的对手(第2/2页)

不过张说作为老臣,能够在远离朝廷八年还能回来,并且一举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宇文融明白他绝非等闲之辈,要想扳倒张说必须首先进行试探性的攻击。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二月,宇文融第一波攻击开始。

当时李隆基怀疑吏部选举考试不公平,而这次选期又迫在眉睫,此时宇文融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上疏李隆基请求把吏部分为十拴。这个建议得到了李隆基的认可。二十五日,李隆基下令让礼部尚书苏颋等十个人掌管吏部的选事,考试结束后,立即将试卷送到皇宫内院,吏部的负责人不得参与本次选官的事宜。

表面看起来,宇文融好像再一次为皇帝陛下排了忧解了难,但这一次和他治理农民流亡的问题显然动机不一样,因为从权责归属来讲,宇文融等于是在拆张说的台。

前边我们说过,开元十一年张说在李隆基的批准下,将五个大部门并在自己的中书省门下,其中就包括吏部。宇文融身为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其实对于吏部选官这件事,他可以有两个选择,第一是以御史中丞的名义,从监察的角度直接上疏皇帝提出自己的意见;第二则是利用户部侍郎的身份按照程序,先和顶头上司张说进行商量。

按照正常逻辑,宇文融至少应该卖张说个面子,先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张说,然后让张说上疏皇帝,但现在宇文融偏偏选择了第一种方式,由此可以推断出他的真正目的其实是在攻击张说。

领导又如何?户部侍郎只是个兼职,发工资的是御史台!怕你不成?

宇文融的上疏其实是在提醒皇帝,吏部的选官问题根源是在张说那里,因为吏部是归张说的领导,张说即使没有徇私舞弊,也应负领导不利的责任。

高!实在是高!整个奏疏虽然没有提到张说两个字,却又不禁让人联想起张说,这就是传说中的杀人于无形。

当然宇文融并没有奢望用一封奏疏就可以搞到张说,不过在他看来,这封奏疏一定会让皇帝陛下将吏部选官不公的责任拍到张说的头上,而宇文融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宇文融再耐心等待李隆基的反应,他坚信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在第一时间等来的却是个搅局的人。

这个人是时任左庶子的吴兢。

在李隆基决定采取宇文融的方法选官时,吴兢的奏疏也递到了李隆基那里:

“陛下枉信谗言,不信吏部的主管官员,不是为君治民推诚感人的方法。从前陈平、邴吉是汉朝的宰相,尚且不核对钱谷的数目,不审讯斗死的案子;何况是大唐的皇帝,怎么可以代替臣子做臣下拴选的事情?这件事希望陛下能够重新委任主管的官员,停止现在的拴选。”

之所以说吴兢是搅局的人,是因为他并不是张说一派的人,他的上疏纯粹是出于公心。但宇文融从吴兢的奏疏中,却看出了他有意似无意的攻击自己,替张说开脱的味道。

吴兢说皇帝听信谗言,而提出设立拴选的建议是宇文融,这显然在说宇文融进的是谗言,一般进谗言的人都是小人,所以宇文融是小人。

吴兢说当年陈平、邴吉作为宰相不核对钱谷的数目,不审讯斗死的案子。宇文融的理解是张说作为宰相,选官的事情也没有必要亲自过问。

总之一句话,在宇文融看来,吴兢的上疏就是针对自己,虽然他不是张说一派的人,但却有搅局的可能。

事实证明,宇文融的预料没有错,李隆基虽然当时没有立即采纳吴兢的谏言,但在转年便恢复了先前的选官程序,并且张说没有因为此事而受到任何冲击。

由于猛人吴兢的突然搅局,使得隐藏很久的宇文融在不经意间暴露了自己,而张说并不是软柿子,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张说针对这件事对宇文融有什么反击的行为,但并不能证明张说没有任何计划。

如果说以前宇文融一直是在隐藏自己,那么现在他和张说的矛盾已经彻底公开,而且宇文融的这次攻击行为颇有些毁掉张说前程的味道,张说岂能善罢甘休,所以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在遍览诸多的官场斗争后,其实那些所谓的胜利者只有两个诀窍——出手快和出手狠!

这次试探性攻击的失败并没使宇文融丧失信心,出手狠他已经做的游刃有余,他坚信接下来只要再加上出手快,他将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张说!你我的斗争其实才刚刚开始,当我再次出手的时候,你将毫无还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