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 在科学和宣传之间(第3/9页)

熊:这几位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界顶级的人物。

何:艾思奇只是他们的学生辈。再比如,社会学界、政治学界,学术地位高的是费孝通、吴景超、潘光旦。地位更高的是张君劢、张东荪。张君劢投靠了国民党,张东荪在抗美援朝时给美国人送去情报,因而这两位的学术地位也随之低落。费是英国的博士、费边主义的代表。在学术上,在思想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占领导地位,需要把领导权,亦即话语权争夺过来。这就是当时的形势。为什么从1950年至1957年,毛泽东会发起一场又一场的学术思想斗争,从批判电影《武训传》,至批判《红楼梦研究》、反对胡适唯心论等,原因就在这里。它们既是学术批判运动,又是政治斗争。可以认为那些批判比较粗糙,有很多缺点和毛病,但在当时有其必要性。

对梁思成建筑思想的批判

何:你在和范岱年对话时,提到了我做过的一件事情——对梁思成的批评。绝对不是何祚庥倡议批判建筑领域中的错误思想,这个活动直接来自于高层。

熊:为什么要批判一个建筑学家呢?这跟意识形态没关系啊?

何:梁思成要推行他的理念——大屋顶,建筑的民族形式。

熊:这很正常啊。学有所成的人都想推广自己的理念,实现自己的梦想。

何:问题是,他的想法和毛泽东的想法有冲突。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的专家,一心认为城市建设须保持民族形式,而共产党却主张经济、实用。建国之后不久,他就和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在城市建设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1953年,梁思成参加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苏联(我也参加了这个代表团),见到了许多鼓吹民族形式的苏联建筑师,还听说斯大林主张苏联的城市建设要有“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具体点说,就是要建造克里姆林宫那种高耸的金顶。从苏联回来后,梁思成再次提倡,中国的建筑也要保持和弘扬民族形式。其集中的主张,就是要在每一座楼房上加一个“大屋顶”。但如果真这样做,第一,要多花费很多钱;第二,现代城市建设当然要盖高楼大厦,如何在高楼大厦上盖大屋顶?梁思成当时画了幅画,高楼大厦上部有个很高很大的屋顶。他的画很有艺术性,可要是真正盖起房子来,屋顶是没法盖得很大的!人们讽刺说,像一个穿西装革履的洋人,头上戴瓜皮小帽。梁思成当时是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他的主张,将直接影响北京市的城市建设,乃至未来城市应如何建设的发展路线问题。基于前述理由,彭真和他产生了激烈争论。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的政局几度发生变动,后来是赫鲁晓夫上台。1954年底,赫鲁晓夫召开了一次“全苏建筑工作者会议”。他在会上批评了当时苏联的城市建设,认为存在很大的浪费。也就是说,他认为斯大林所喜欢的金顶式建筑是大浪费。苏联所发生的这种变化无疑不利于梁思成,而有利于彭真。

毛泽东也关心北京的城市建设问题。大约在某次中央政治局会上,他表态说:“大屋顶,既浪费了钱,也不好看。”“我一看到大屋顶,就觉得这象征着封建王朝,压在人们的头顶上”。然后,就要对梁思成的建筑思想进行批判。按理说,这个事情应该由中央宣传部来抓。但考虑到所涉及的主要是北京市的城市建设,陆定一就建议由彭真来统一领导。彭真点头同意。回来之后,中宣部就布置任务,让于光远带着我去见彭真,请示应如何工作。

彭真同志决定召开一次有关梁思成建筑思想的内部研讨会。他请了中央城建部门、北京城建部门、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许多党员干部参加。当然,中央宣传部、北京市委宣传部、人民日报社等机构也派了人参加讨论。彭真同志指定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理论宣传处处长查汝强具体负责此事。接着,查汝强召集了一群比较熟悉建筑问题的党员组成一个讨论班,就住在颐和园畅观堂,天天讨论梁思成的各种讲话材料,研究怎么批判梁思成。讨论的结果是,形成了十几篇文章在内部传阅。由于何祚庥写得比较快,最先完成任务,就让何祚庥先在《学习》杂志上发表第一篇批判梁思成的文章。这是他们定的,不是我定的。这里有一个插曲。你们如果去查一下当时的报刊就会发现,首先批评梁思成建筑思想是杨正彦发表在《新建设》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计划外的。